第344章 晾干不是纸,是日子(1 / 3)

加入书签

第344章晾干的不是纸,是日子

那块专属于沈星河的晾绳位置,此刻正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像一个无声的问号。

巷子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每天清晨抬头,在那片由竹竿、晾绳、炭报纸和层层叠叠的衣物构成的“天空”下寻找生活的指引。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片天变得过于拥挤。

连续的晴日让每一家都恨不得把所有能晒的东西都挂出来,炭写的报纸更是见缝插针,密密麻麻,几乎遮蔽了所有阳光。

“这都看不见天色了!”巷口王大爷第一个抱怨起来,他每天都要靠天光判断时辰,如今只能眯着眼,在布与纸的缝隙里艰难分辨。

孩子们在巷中追逐,也时不时被垂下的报纸角刮到脸,或是“嘭”地一声撞在低垂的晾衣杆上,哭声随之而起。

刚搬来不久、热心肠的大学生林夏看不下去了。

她在一次傍晚的纳凉会上,清了清嗓子,认真提议:“各位叔叔阿姨,巷讯的内容有很多重复的,比如治头疼的偏方就挂了三张。我们是不是可以搞个轮值,每天精简一下,只挂最重要的,这样大家视线也开阔。”

她的提议合情合理,却意外地触动了某种敏感的神经。

正在摇着蒲扇的李大娘立刻停下了手,眉头皱成了个疙瘩:“小林啊,话是这么说,可这挂出去的东西,都是心里的一份惦记。今天挂这张,是惦记着隔壁老张的腿;明天挂那张,是想着对面小孙媳妇快生了。少了哪一张,心里就觉得空了一块,不踏实。”

一时间,附和声四起。

对她们而言,那一张张粗糙的纸条,早已不只是信息,而是邻里间无声的关怀和情感的纽带。

林夏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一肚子现代社区管理的道理咽了回去。

角落里,一直没说话的沈星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他没有参与讨论,只是默默地抽完了半根烟。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人们惊奇地发现,天空似乎“亮”了一些。

几张重复的药膳方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条裁剪整齐的旧衣布。

布条上是沈星河那熟悉的、用炭笔写就的字迹,遒劲有力:“今日南风,宜晒棉被。”

简单几个字,像一道清泉注入了众人心田。

大家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是啊,除了病痛和琐事,还有风霜雨露,还有生活本身的节奏。

那天,几乎家家户户都抱出了厚重的棉被,巷子里弥漫开阳光和棉絮混合的温暖气息。

从那天起,晾绳上的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多了天气、节气,甚至是谁家新开的槐花适合泡茶的提醒。

信息之外,一种更宏大、更贴近自然的秩序感,开始被所有人共享。

不久后,赵铁匠的女儿小英提着一小坛新酿的酱,兴冲冲地跑到沈星河家。

坛口用干净的纱布蒙着,上面还用红线细细地扎了个蝴蝶结。

小姑娘一脸期待:“沈伯伯,您尝尝!这次我特意按照您说的,用布盖着,在院子里放了三个晚上。”

沈星河笑着接过,用筷子尖挑了一点放进嘴里,细细咂摸了片刻,却微微摇了摇头:“还是咸了点。”

“啊?怎么会?”小英的脸瞬间垮了下来,满是委屈和不解,“我放盐的量和上次一模一样啊,也是盖足了三夜的。”

沈星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她走到了院子里的老井旁。

他指着井口的水面,那里映着天光,浮着一层不易察觉的、如薄雾般的光晕。

“你看,”他缓缓说道,“这几日夜里露水重,空气里的水汽都快拧出水来了。酱在外面放着,自己就会吸饱水分,盐要是还照着晴燥日子的量放,自然就显得咸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