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陈皮碎落进谁家灶(2 / 3)

加入书签

p>

她深吸一口气,那混杂着陈皮与艾叶的香气仿佛也渗入了墨水。

她在崭新的一页上,郑重写下:“智慧不是被动传承下来的方子,而是每一代人,在自己的时空里,重新学会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巷子另一头,沈星河的父亲沈建国正拿着大扫帚清扫着被雨水冲刷下来的落叶。

他看见几个半大的孩子正蹲在排水沟边,用捡来的碎砖和瓦片,兴致勃勃地搭建着什么。

那歪歪斜斜的结构,显然阻碍了水流。

换做以前,他早就板起脸呵斥“瞎胡闹”了。

但今天,他只是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回屋,拿出了一把生了锈的旧瓦刀,递了过去。

“坡度要顺着水走,”他蹲下身,声音平静而温和,“水性最柔,也最犟,别跟它较劲。”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接过瓦刀,在他的指点下,叮叮当当地调整起那些碎砖的位置。

很快,一条顺畅的、虽然依旧歪斜但效率极高的导流槽出现在沟边,积水被有序地引入了下水道。

就在这时,一名穿着制服的城管巡查至此,眉头紧锁,显然是打算将这“违章建筑”拆除。

可他走到近前,看到的却不是混乱,而是几个孩子专注协作的身影,以及那条被驯服得异常温顺的水流。

他驻足良久,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沈建国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回屋给自己沏了杯热茶。

沈星河正从楼上下来,他便端着茶杯,状似随意地说道:“你小时候也这么玩过,在墙根底下挖沟。那时候,我还骂你瞎胡闹,差点拿藤条抽你。”

沈星河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知道,父亲懂了。

真正的秩序,从来不是靠严厉的禁止和统一的规划建立的,它诞生于一次次的试错,以及对这种试错的宽容之中。

午后,天色愈发阴沉,闷雷在云层深处滚动。

晾晒的衣物再次成了难题。

家家户户的阳台和窗外都挂着湿漉漉的衣服,拧得出水来。

沈星河从杂物间找出几根废弃的晾衣架铁丝,走到屋檐下,三两下便将它们弯曲、固定,做成了一个个向外伸出的弧形挂架。

这样一来,衣物之间便有了空隙,能最大程度地通风散湿。

他做完便去药铺里忙活了。

傍晚时分,当他冒雨归家,抬头的一瞬间,竟愣在了原地。

整条巷子的屋檐下、阳台上,都出现了与他所做之物相似的结构。

有的用的是更粗的铜丝,缠绕得颇有几分艺术感;有的用的是两根小木棍和麻绳,拼接得质朴而牢固。

形态各异,功能却出奇地一致。

楼上的王大娘探出头来,热情地朝他打招呼:“小沈啊,你那个‘雨架子’可真灵光!这下衣服干得快多啦!”

他怔住了。

他从未给那东西起过名字,可“雨架子”这个称呼,此刻听起来却像是流传了多年的老话,自然而然地从王大娘口中说了出来。

一个无心的举动,又一次在他不知道的时候,被巷子接纳、命名,并最终化为了集体生活的一部分。

夜深了,雷声渐歇,暴雨却如约而至,豆大的雨点砸在瓦片上,连成一片。

巷子地势最低洼的李家门前,积水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

沈星河心中一紧,披上外衣便要出门巡视。

可当他推开一条门缝向外望去,却发现自己又一次“迟到”了。

李家门口,早已用装满沙土的米袋堆起了简易的防洪堤。

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赵师傅,正带着他女儿和两个半大小子,用木板在水中引导着水流的方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