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商战背后的恩怨(2 / 4)
史书上留下自己光彩的一面,更何况皇上还不想让做昏君。
就算日后会拿下恒远侯府魏家,也不能让人家以为皇上是看上了魏家的家财,必须是其他的、不得不动他们的原因。
永明帝独宠君后代齐攸已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了,加上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登基,其他人再不服,面上也只能俯首称臣,可私下里服不服就不好说了。
毕竟永明帝是太子时,眼瞅着赢面着实不大。若是先帝再多活几年,他那时候的太子之位可能真就会被废了。
也是先帝死的是时候,代老将军那会儿又恰好在京城,与太子来了个里应外合。
翁老帝师带头尊太子继位,文臣只能屈服;武将又有代老将军压着,太子得以顺利登基,改国号“永明”。
那那些押错宝,或是暗中支持错人的,难道真就不怕永明帝秋后算账?他们真就甘愿家族从此沉寂下去或甘愿认命?
谁都怕死,又遑论牵扯到帝位之争。
这其中的种种,安公公隐晦地讲给蒋康辰。对皇上登基期间的那段混乱也不是毫无所知的蒋康辰明白安公公为何这么急了。
还是他认识浅薄了,他只当是恒远侯贪得无厌,没想到还有这些弯弯绕绕在里面。
这不是简单的争夺商机,这是皇上与恒远侯府所代表的某些世家大族的一场较量!
见蒋康辰听懂了他说的并不是太直白的关键所在,安公公道:“恒远侯府明面上说他们就是单纯地花高价收购新茶和新酒,难不成皇上和君后还能下旨不许他们收?
奸商奸商,恒远侯府只不过是做了奸商都会做的事。但这又不是灾年哄抬粮价的奸商,该杀。
他们抬的是茶,是酒,皇上和千岁若是出手,那会被朝臣们非议‘与民争利’,‘心胸狭窄’,甚至是‘小题大做’。
皇上与千岁不仅不能过问,甚至知道了也要装作不知。
所以我才说要云安想法子。只要能稳住大山部落和鲜鹿国的商人不被恒远侯府拉了去,等到下一批的茶和酒出来,咱们就算是赢了。
这场‘仗’,咱们得帮皇上和君后打赢,得帮皇上和君后狠狠给恒远侯魏春林几个耳刮子!”
蒋康辰握住拳头:“希望云安有法子。”
安公公:“他必须得给咱们以后法子啊!”
高祖皇帝在位时册封过“两公三侯”,即:安国公武家、宁国公楚家、恒远侯魏家、昭阳侯郑家、正远侯鲁家,都是开国有功的。
三代帝王后增至“三公五侯”,多了鲁国公粟家、平安侯曾家和景陵侯白家。
康盛帝晚年,鲁国公粟家与景陵侯白家因与代家有姻亲关系受到波及,被夺了爵位。永明帝登基后又恢复了这两家的爵位。
如今京城广为流传的是“三公五侯一王将”,一王将的“王”指的是燕国目前唯一的亲王罗荣王慕容端,“将”就是大将军代家。
在这十个家族中,最初的“两公三族”都是真正的世家大族,是在前朝时在族地就极富盛名的大族。
而如今的“三公五侯一王将”中,也是以恒远侯府魏家最有钱,是燕国名副其实的首富。
因为押错宝,永明帝登基后,安国公府、恒远侯府、昭阳侯郑家、正远侯鲁家都试图送家中的模样端正的女儿或儿子进宫,皆未能如愿。
宁国公楚家是永明帝还是太子时,家中有女被先帝选为了太子的妾室,也就是如今的静妃。楚家当时是不乐意的,现在,楚家不知多庆幸先帝的那道旨意。
如今皇上唯一的皇子就养在静妃的膝下,楚家自然要做些打算。
永明帝是明摆着不想与这些世家多周旋,所以他登基后至今才行事艰难。永明帝就是不想妥协,哪怕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