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布局取证(2 / 3)
价,秘密获取泄漏点证据,并全程保密。他知道任务的特殊性,内心紧绷着一根弦。
车辆在距离废弃化工厂遗址还有两公里的一处偏僻林道旁停下。李锋留下两名队员在车上负责通讯联络和外围警戒,自己带着另外两名技术专家,携带轻便的远程监控设备(伪装成测绘仪器)和真空采样管、无菌采样袋等,徒步向目标区域迂回靠近。
夜色和风雨成了他们最好的掩护。借助夜视仪和地形优势,他们在泄漏点对面山坡上一处茂密的灌木丛中设立了隐蔽观察点,迅速架设了具备长焦拍摄和红外功能的小型监控设备,镜头牢牢锁定那片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泄漏区域。同时,另一名队员操作无人机(事先已报备为防汛巡查用途)在周边空域进行高空侦察,监控更大范围内的动静。
在确认周边安全后,李锋亲自带领一名队员,穿着防水服,利用绳索下到泄漏点下方的河滩。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明显有污染物残留的区域,在边缘以及看似未被破坏的土壤表层,快速采集了多份土壤和凝固的残留物样本,并用特制的容器密封保存。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不超过十分钟。取样完成后,他们迅速撤离,不留任何痕迹。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条战线上,郑怀远接到了刘玉凤亲自打来的电话。听完指示,这位平时有些木讷的老工程师,眼中瞬间爆发出锐利的光芒。他没有任何推诿,只问了一句:“采样标准和保密要求?”
刘玉凤详细交代了秦风的指示。郑怀远放下电话,立刻叫来了自己最信得过的两名徒弟,他们都是监测总站的技术骨干,对数据造假深恶痛绝。郑怀远没有多说,只强调这是“特殊任务,关乎真相”,两人毫不犹豫地点头。
他们没有使用单位的公车,而是由刘玉凤通过私人关系安排的一辆不起眼的灰色面包车。郑怀远亲自检查了采样瓶、固定剂和保温箱,确保万无一失。车子驶出环保局大院,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面包车沿着雾江岸边的公路向上游驶去。郑怀远没有选择常规的采样点,而是根据对水文学的理解和对污染团扩散模型的推测,精心选择了多个断面:泄漏点上游五公里处(背景对照点)、泄漏点上游一公里处(可能受初期扩散影响)、泄漏点正下方、泄漏点下游三公里和十公里处。在每个点,他们都严格按照规范采集了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样,同时采集了河床沉积物。郑怀远亲自标注样本编号、时间、地点,并全程用执法记录仪(以工作记录为名)拍摄了采样过程。
他们的行动同样迅速而隐蔽,避开了可能存在的眼线。采集完成后,面包车没有返回环保局,而是直接驶向了市疾控中心。刘玉凤已提前协调好,样本被以“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联样本”的名义,直接送入中心的P2级实验室,由指定的可靠检验人员进行加密检测,检测数据直接导出加密硬盘,绕过网络传输。
当周文和郑怀远分别将获取的样本和安全返回的消息通过加密渠道汇报给秦风时,已是次日凌晨。
周文汇报:监控设备已布设完毕,持续传回实时画面;土壤样本已秘密送回市局物证鉴定中心,进行急件处理。初步的无人机侦察发现,泄漏点附近有新鲜的车辙印和人为活动痕迹,与“年久失修”的说法明显不符。
郑怀远汇报:所有水样和沉积物样本已安全送达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已连夜启动,预计最快24小时内可出具初步分析报告。他凭借经验初步判断,水样异味和视觉特征与历史遗留污染源的典型特征存在差异。
秦风听完汇报,久久伫立在办公室窗前。窗外,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浓重,但他的心中,却有一丝微光逐渐亮起。周文和郑怀远冒着风险取得的这些样本,是可能扭转局面的关键砝码。它们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一旦被专业的分析和鉴定拼接起来,就有可能还原出事件的真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