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无声的考场(1 / 3)
雾江生态文化长廊项目在秦风的强力推动下,犹如一部沉寂多年的巨型机器,终于打破了锈蚀,各个齿轮开始咬合,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规划审批加速,征地拆迁取得突破,资金渠道逐步理顺,整个项目呈现出多年未有的积极态势。正当秦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攻坚和市政府日常繁重事务中时,一股更加微妙而强大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江泉的政坛深水区,激起了一圈圈看不见却足以影响所有人命运的涟漪。
省委组织部干部考察组,在一个周一的清晨,低调抵达江泉。没有欢迎仪式,没有新闻报道,只有市委组织部长吴兵和寥寥数位工作人员在市委大楼贵宾厅进行了简短对接。考察组由省委组织部一位资深副部长带队,成员包括干部二处、三处的处长和几名精干的处级调研员。他们的到来,名义上是进行例行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调研,但明眼人都清楚,在江泉刚刚经历重大人事震荡、新班子运行不久的敏感时期,此次考察的针对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考察组驻扎在市委招待所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立即展开了工作。谈话名单是高度保密的,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迅速在江泉市级机关和各区县主要领导干部中传开。一时间,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气氛开始弥漫,往日子里一些习以为常的汇报、会议、甚至走廊上的寒暄,都似乎多了一层别样的意味。
考察组抵达的当天下午,秦风正在办公室听取市发改委关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秘书杨小波轻轻推门进来,俯身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秦风神色不变,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汇报继续。但细心的人或许能发现,他握着笔的手指,不易察觉地紧了一下。
汇报结束,众人离开后,秦风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街道,内心并不平静。他当然清楚考察组的来意,也明白自己的名字极有可能在考察名单之上。这不仅是对他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检验,更是关系到江泉未来政治格局和自身发展路径的关键节点。王力书记的重托言犹在耳,雾江项目刚刚破局,无数艰巨的任务压在肩头,他需要一个更能施展抱负的平台,但也深知官场晋升的复杂与微妙。
他拿起内部电话,拨通了市委书记周海洋的直线。电话那头,周海洋的声音听起来一如既往的沉稳:“嗯,考察组到了,我知道。正常工作,平常心对待。你怎么干还怎么干,雾江项目是重中之重,不能松劲。”周海洋的语气简洁,却传递出明确的信号:稳住阵脚,以不变应万变,用实绩说话。
几乎同时,副市长刘玉凤也接到了类似的提示信息。她放下电话,沉思良久。与秦风的锋芒初露不同,刘玉凤多年来以稳健、细致着称,在这次江泉风波中,她坚定地站在了周海洋和秦风一边,并在分管领域表现出色。这次考察,对她而言,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考察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考察组的谈话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一个安静的会议室里。谈话对象从市委常委、市政府领导,到部分区县党政一把手、重要市直部门负责人,以及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谈话内容围绕领导班子运行情况、主要领导干部政治表现、工作实绩、作风形象、廉洁自律等方面展开,问题设计专业而深入,既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印证。
第一个被请去谈话的是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钱卫国。谈话进行了约四十分钟。钱卫国出来时,面色平静,但眼神中多了一丝深思。他没有与任何人交谈,径直返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随后,市纪委书记李静、宣传部长郑强、组织部长吴兵等常委依次被约谈。每个人的谈话时间长短不一,出来后的神态也各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松,但无一例外都守口如瓶。这种无声的神秘感,更加剧了外界的猜测。
重点关注对象,自然是秦风和刘玉凤。
秦风被约谈安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