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府。
曲榭环水,风拂帘轻。
丈许木几横陈,上置棋盘、糕点、瓜果、清茶,江昭、蔡京、顾廷烨、盛长柏几人相对而坐。
“噔!”
“噔!”
“噔!”
顾廷烨持箸击盏,吟诵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好词啊!”顾廷烨不禁慨叹道。
自古以来,诗词歌赋都讲究“应景”一说。
若是不应景,通常被视为故作哀叹,惹人耻笑。
反之,若是应景,便是言志之词。
也因此,但凡解读诗词,都讲究“知人论世”,必须得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诗词创作时代背景。
一样的诗词,作者、时代有任何差异,解读都有可能大相径庭。
就像江昭作的《青玉案·元夕》一样,若是其他人作出,不外乎是歌颂上元灯会、称颂貌美佳人。
可若是江昭作出,意义却是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