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清朝老官(1 / 2)

加入书签

石云天小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疾行,山风裹着深秋的寒意刺入骨髓。

小风在前方探路,身影与嶙峋的山石融为一体。

根据秦长官情报中模糊的线索,那位知晓兵器下落的清朝老太监被关押在三十里外的废弃玄云观,而另一条隐线指向一位隐居在黑龙潭附近的致仕老臣,前清工部郎中程砚斋。

此人曾参与道光朝武备编修,是紫金蟠龙戟锻造记录的经手人之一。

黑龙潭藏于两峰夹峙的深谷中,潭水黝黑,终年雾气氤氲。

一座几乎被藤蔓吞噬的青砖小院依潭而建,柴扉轻掩,却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肃杀。

当石云天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时,看到的是一位须发皆白、身形清瘦的老者,正坐在石凳上缓缓擦拭一柄长约七尺、形似青龙偃月刀的长兵。

刀身暗纹如龙鳞,在稀薄的晨光中泛着幽冷的光泽。

老者并未抬头,声音沉缓如潭水:“山野朽木,不见外客,诸位携枪带械,非匪即兵,请回。”

言语间,他指节分明的手握紧刀杆,一股沙场老将的压迫感无声弥漫。

王小虎欲上前说明来意,被陈子坚一把按住,老人脚边泥土有深浅不一的划痕,显然常年在此练刀,且步伐精准,绝非普通乡野遗老。

石云天忍痛上前,执晚辈礼,言明来意,提及“紫金蟠龙戟”与山本觊觎之事。

程砚斋擦拭的动作微微一滞,抬眼扫过众人稚气未脱却风尘仆仆的脸,目光在石云天渗血的胸口停留片刻,冷笑道:“黄口小儿,也敢妄谈国宝?老夫致仕归隐三十载,见过的骗子、土匪、乃至日伪说客,比你们吃的米还多,谁知你们是不是山本派来诈我的又一拨棋子?”

李妞急道:“老先生!我们刚在黑风坳和鬼子血战一场,云天哥为此险些丧命!怎会是鬼子同谋?”

程砚斋不为所动,起身挥刀试锋,长刀破空发出龙吟般的嗡鸣:“伤可作假,心难测,老夫此生只信两样东西,一是手中这把‘断水刀’,二是程家‘守器’祖训,兵器图谱早已随战乱散佚,世间除我,无人知真品藏处,你们若想取信于我,简单——”

他刀尖遥指院外一棵碗口粗的松树:“接我三刀,能接下,便是同道;接不下,留下性命,莫扰清净!”

话音未落,刀光已如匹练般斩向石云天。

这一刀看似直劈,实则蕴藏多种变化,封死了左右闪避的空间。

石云天重伤未愈,气息不畅,却知此刻退一步则前功尽弃。

他强提一口气,无极步法错身,汉环刀不出鞘,以刀鞘横格。

“铛!”金石交击之声响彻山谷。

石云天虎口崩裂,连退三步,喉头涌上腥甜,却硬生生咽下。

程砚斋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小子,步法有点意思,第二刀!”

刀势一变,如狂风卷地,横扫下盘。

石云天无法硬抗,只得纵身后跃,同时喝道:“小虎,盾!”

王小虎会意,那面裂纹斑斑的钢化玻璃盾牌及时掷到石云天脚下。

石云天足尖一点盾面,借力再退,险险避过刀锋。

程砚斋收刀而立,目光锐利如鹰:“取巧!第三刀,看你如何接!”

只见他双臂运劲,断水刀高举过顶,势若开山。

这一刀凝聚其数十年功力,速度不快,却笼罩丈许方圆,气机锁定,避无可避。

石云天心知已到极限,索性弃守为攻,将全部精神凝聚于双目,紧盯着刀锋轨迹。

就在断水刀即将劈落的瞬间,他忽然用尽力气嘶声喊道:“老先生可记得‘于青菜’!‘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国宝若落敌手,涂炭的正是这百姓脂膏!”

此言一出,程砚斋如山岳般稳固的手臂竟剧烈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