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初探江南(1 / 3)

加入书签

卡车在抵达一片相对安全的丘陵地带后,便被石云天果断弃于一条偏僻的河沟里。

这铁家伙目标太大,且燃油将尽,再开下去无异于自曝行踪。

1942年1月的风,吹在脸上已少了几分北地的凛冽刺骨,多了几分湿冷的缠绵,提醒着车上历经磨难的几人,他们已身处另一个中国——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俺总算知道这诗是啥意思了。”王小虎踩了踩脚下湿润的泥土,望着远处虽在冬日依旧不乏绿意的山峦,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都带着一股水汽的味道。

“是啊,总算到了。”石云天展开一张从鬼子据点缴获的、早已被翻看得起了毛边的地图,眉头微蹙。

地图上,“江南”二字涵盖的区域何其广阔,苏南、皖南、浙北、赣东北……

张锦亮连长的队伍只是说在“江南”一带活动,这简直是大海捞针。

他们的名声,通过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一次次震动全国的壮举,早已悄然传遍大江南北。

“铁血少年团”的名号,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带着传奇色彩,在日伪军的通缉令上则挂着高昂的赏格。

尽管国统区的报纸曾按上头指示,轻描淡写地发布过“已揖拿并处置数个滋事小共匪”的虚假消息,试图混淆视听,压制这股“红色旋风”的影响力,但真实的火种岂是几句谎言能够扑灭?

这反而让他们的存在更添一层神秘与坚韧。

名声是双刃剑。

它可能带来潜在的帮助,但也意味着每走一步,都可能遇到认出了他们而心生歹意或想去邀功请赏的人。

“当务之急,是找到当地的党组织或者可靠的群众,打听消息。”石云天收起地图,目光扫过同伴们疲惫却坚定的脸,“这里敌我情况不明,水系众多,和我们之前在北方平原、山地的活动方式大不相同,大家务必加倍小心。”

五人一狗,再次化身寻常的逃难百姓,只是眉宇间的机警和身上虽破旧却利落的打扮,与真正面黄肌瘦的难民略有不同。

他们沿着乡间土路,向着有炊烟升起的方向走去。

与北方的苍凉辽阔不同,江南的村落往往依水而建,白墙黛瓦,即使是在战时,也依稀能辨出往日的秀美。

只是如今,许多村庄外墙刷着刺眼的“和平建国”标语,偶尔能看到孤零零的炮楼矗立在视野开阔处,像钉子一样楔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他们在一个较大的镇子外徘徊观察了许久。

镇口有伪军站岗,对来往行人盘查得不算太严,但镇内情况不明。

石云天决定,由他和相对不那么显眼的李妞、宋春琳先进镇打探,王小虎和马小健带着小黑在镇外树林接应。

石云天用泥土稍稍掩饰了过于清亮的目光,李妞和宋春琳则用头巾包住头发,三人混在赶集的人群中,低眉顺眼地走进了镇子。

镇内街道狭窄,铺着青石板,两侧是各式店铺,药铺、杂货店、茶馆,甚至还有一家生意冷清的酒楼。

叫卖声、交谈声混杂着江南特有的软糯口音,透出一种畸形的、在刺刀下勉强维持的“繁华”。

石云天敏锐地注意到,茶馆里坐着的,除了闲聊的乡绅,还有些眼神飘忽、四处打量的人物。

他们走进一家看似普通的杂货铺,借口买针线,李妞用带着北方口音、模仿当地语调的蹩脚话,小心翼翼地向掌柜打听:“老板,请问这附近,有没有驻扎着……打鬼子的队伍哇?俺们是从北边逃难来的,想投奔个靠山。”

那掌柜是个精瘦的中年人,闻言眼皮都没抬,一边拨弄着算盘一边慢悠悠地说:“打鬼子的队伍?呵呵,姑娘,这兵荒马乱的,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就不错咯,皇军……哦不,鬼子厉害着呢,咱们这小地方,哪有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