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0章 帝国根基(4 / 4)
>在见到杨袭古的那一刻,德宗皇帝就本能的看出杨袭古的价值,并果断伸出橄榄枝,这份政治眼光和魄力,确实非同一般。
有杨袭古带领部分西域军坐镇长安,不论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
盛大的封赏,在随后几日陆续颁布,体现了朝廷深刻的战略考量。
杨袭古被留在长安,拜太尉、中书令,位列三公,执掌机要。
也不出林昊的预料,等林昊回到西域后,郭昕也会回到长安。
有他们两位坐镇中枢,皇权得以巩固,宵小之辈亦不敢轻举妄动。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酬庸,更是借重其作为郭子仪侄子的巨大威望、数十年戍边的资历,以及光复河陇的不世之功,成为稳定朝局、震慑四方藩镇的定海神针。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深远的计划在秘密进行。
林昊、杨袭古与皇太孙李淳多次密议,规划在长安附近,依托林昊带来的技术,建立属于朝廷直辖的钢铁厂与军工联合体。
许多退役的老兵凭,借其忠诚与在轮台工坊的经验,成为其中的骨干。
此举旨在为大唐中枢,打造一支装备绝对精良、后勤完全自主、忠诚毋庸置疑的强大新军,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帝国半个多世纪的藩镇痼疾。
随后在林昊临行之际,朝廷正式下诏,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彻底合并入西域军,归西域大都督府统御,总揽西域一切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域王。
老将杨袭古加封郡王爵位,功成名就。
休整与筹备之后,林昊即将率领朝廷紧急征调、装备一新的三万大唐新兵,重返西域,去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
出发之日,长安开远门外,景象一如两年前的模样。
只是送行的人,与远行的人,已然不同。
皇太孙李淳与太尉杨袭古,代表朝廷相送林昊。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准备留下来的五千多名士卒,已在长安周边安家的老兵们,也自发齐聚此地。
他们穿着虽已卸下、却换上禁卫军的军服,挺直了不再年轻的脊梁,列队于道旁。
没有过多的言语,不知是谁先起了头,苍凉而雄壮的歌声骤然响起,响彻云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歌声中,是他们对过往峥嵘岁月的告别,更是对新一代唐军儿郎的殷切期望与嘱托。
林昊骑在马上,于队首向这些老兄弟们郑重抱拳行礼。
随即,他调转马头,目光扫过身后那三万张年轻、稚嫩却充满朝气的面孔,手中马鞭指向西方。
“出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