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小山乡试再搏功名(2 / 3)

加入书签

个一点就透的聪明孩子。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闲聊”

,或许就能在他那紧绷的考前心弦之上,拨动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来。

王氏和花儿、巧巧她们,也都连夜赶制了好几件用上好棉花填充的、既轻便又暖和的棉衣棉被。

还有一些小山平日里最爱吃的、用自家新磨的白米细面做成的点心小食。

都一并让张大山给带了过去。

她们知道,这科场如战场,不仅考的是学问,更是考的身子骨和那份平常心。

可不能让自家孩子,因为这些外物而分了心,或者受了罪。

乡试的日子,终于到了。

小山换上了一身浆洗得干干净净的青布儒衫。

头戴方巾,脚踩布履。

背着那个装着笔墨纸砚和几块干粮的简易考篮。

在父亲张大山和同窗好友林墨言的陪送下。

一步一步,沉稳而又坚定地,走进了那座戒备森严、也充满了无尽希望与绝望的南阳府贡院。

考场之内,气氛肃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一排排低矮的号舍,如同鸽子笼一般,将每一个考生都隔离开来。

小山按照自己的考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小小的空间。

他放下考篮,取出文房四宝,仔仔细细地研了墨,试了笔。

然后,便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紧张和杂念,都缓缓地,排出体外。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父亲那张饱经风霜却又充满了期盼的脸庞。

浮现出母亲灯下为他缝制寒衣时的慈爱目光。

浮现出兄嫂兄弟们那一句句温暖的叮咛和祝福。

也浮现出青石村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那一张张因为生活改善而重新绽放出笑容的脸。

“开考——”

随着堂外一声悠长的号角声响起。

乡试,正式开始了。

小山睁开眼,那双原本还有些紧张的眸子里,瞬间便充满了清明和一种难以言喻的专注。

他拿起试卷,仔仔细细地,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看了不下三遍。

今年的策论题目,依旧是关于民生国计的大问题。

“论开矿藏与护农桑之轻重缓急,兼议朝廷财赋之源流。”

这题目,不可谓不刁钻,也不可谓不切中时弊。

大宁朝近年来,为了应付边境的战事和日益奢靡的宫廷开销。

确实是在各地都加大了矿藏的开采力度。

甚至不惜以牺牲农田、毁坏山林为代价。

这也导致了不少地方,民怨沸腾,流离失所。

而朝廷的赋税,也因此而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难以维系。

小山看着这题目,心中却是微微一动。

他想起了父亲张大山,曾经跟他讲过的那些关于“可持续展”

和“藏富于民”

的道理。

也想起了父亲张大山讲的关于矿冶、农桑、水利。

以及国家财赋之间,那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他的心中,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他提笔蘸墨,在那洁白的宣纸之上,挥洒自如。

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他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一味地去歌功颂德。

或者空泛地去引经据典。

而是结合着自己在青石村看到的、听到的。

以及亲身参与过的那些关于展生产、改善民生、合理利用资源的鲜活事例。

深刻地阐述了“农为国本,桑为民衣,矿藏虽利,然竭泽而渔则国本动摇”

“财赋之源,不在重敛,而在开源节流,与民生息”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