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青石品牌名扬四海(1 / 2)

加入书签

青石村因献犁而名声大噪,张大山“天工巧匠”

的御赐金匾更是如同一道金字招牌,吸引了无数目光。

随之而来的,便是“青石优品”

的声名鹊起。

石头带领的商队,如今再往临水镇和青阳县城送货,待遇已是今非昔比。

那些原本还对这些“乡下货”

挑三拣四的铺子掌柜,如今见了石头,都得客客气气地尊称一声“石二掌柜”

没办法,谁让人家背后有县尊大人的赏识,更有知府大人的青睐,如今更是得了圣上的嘉奖。

这“青石”

二字,俨然成了品质和信誉的保证。

张大山深谙品牌的重要性,他知道,这来之不易的声誉,必须用心维护。

他召集了家中负责各项产业的子女们,以及各作坊的主要管事,再次强调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咱们青石村的东西,如今也算是有了名气,这名气是好东西,能给咱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可这名声,也是最不经糟蹋的。

一旦咱们的东西出了岔子,砸了招牌,那再想把这名声挣回来,可就难了。”

“所以,从今往后,咱们各家作坊出产的每一件东西,都得给它打上十二分的精神,务必做到最好!”

他让周文轩和豆子,协助各作坊,制定了更加细致和严格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检验标准。

比如花儿的布坊,每一匹布从纺线、织造到染色、整理,都有专人负责检验。

不合格的线不准上机,织疵的布不准染色,颜色不正、花纹不清的,一律不准出坊。

栓子的酒酱坊和豆腐坊也是如此。

酿酒的每一道工序,从选米、泡米、蒸煮、下曲到酵、蒸馏,都有严格的时间和温度控制。

做豆腐的豆子要精挑细选,卤水的浓度要反复测试,压制的时间也要根据豆腐的种类精准把握。

铁牛的铁匠铺和柱子的车辆制造坊,更是对每一个部件的尺寸、材质、和工艺都有明确的要求。

“咱们要让每一个从青石村出去的东西,都刻上‘青石优品,必属精品’的印记!”

张大山对众人说道。

为了进一步强化“青石”

品牌的形象,张大山还让豆子设计了一个统一的“青石”

标记。

那标记,以青石村后山的轮廓为底,上面用篆书写着“青石”

二字,旁边还配上了一株茁壮成长的禾苗,寓意着青石村生生不息的活力和以农为本的初心。

这个标记,被柱子用硬木精心雕刻成了大小不一的印章。

往后,无论是“青石春”

的酒坛,“张氏豆酱”

的酱罐,“花儿布坊”

的彩布匹头,还是铁牛打制的农具,柱子制造的马车,甚至是丫丫济民堂开出的药方包装,都会仔仔细细地盖上这个独一无二的“青石”

印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记,更是一份承诺,一份责任,也是青石村人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自信。

石头带领的“青石优品”

商队,如今的规模也比以前扩大了不少。

除了原先那几辆骡车,张大山又从“公积金”

里头拨出款项,让柱子的车辆制造坊,专门为商队打造了五辆崭新的“青石二号”

马车。

这“青石二号”

是在“青石一号”

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车厢更大,承载更多,减震效果也更好,更适合长途运输。

商队的伙计,也从村里那些能吃苦、脑子活泛的青壮年中,又挑选了十几个。

他们都经过了石头和张大山一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