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青石学院声名鹊起(1 / 2)
周文轩的回归,如同给正在高运转的张家,又增添了一台强大而又精密的“动机”
。
他被张大山正式任命为“青石学院副山长”
,与周先生一同,全权负责学院的所有事务。
这位曾经只知埋故纸堆的读书人,在经历了一年官场风雨的洗礼,和对“青石模式”
的深刻理解后。
他所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和改革魄力,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扩建。
“岳父大人,学生多了,现在的校舍,怕是不够用了。”
“特别是要招收外地的学子,必须得有能让他们安心食宿的地方。”
在他的规划下,柱子的营造队,再次全力开动。
在学堂的旁边,一排排崭新的、带有独立院落的青砖瓦房,拔地而起。
有可供上百名学子居住的“学舍”
。
有藏书万卷的“书楼”
。
甚至,还有一个专供学生们锻炼身体的“演武场”
。
第二件事,便是招揽师资。
周文轩知道,光靠他和周先生、林先生几人,是撑不起一座真正“学院”
的。
他修书数封,寄往江南各地。
用重金和“共创一番前所未有之教育事业”
的理想,邀请了几位他当年一同求学、才高八斗却科举不顺的同窗好友。
那些朋友,本就对世俗的儒学感到失望,又听闻了青石村的种种神奇。
竟有三四人,愿意抛下一切,不远千里,前来投奔,共襄盛举。
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正式对外招生。
周文轩亲自执笔,撰写了一份详尽的《青石学院招生简章》。
简章用“青石纸”
和活字印刷术,印制了数百份。
通过“青石商会”
的渠道,送到了每一个商会成员的手中。
简章上,详细介绍了青石学院与众不同的“专科”
设置。
并明确提出,学院的宗旨,是“德才并举,学以致用”
。
旨在培养“既识文墨、又懂实务”
的有用之才。
这个消息,在整个南阳府的商圈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那些商贾们,大多自身便是苦出身,深知一技傍身的重要性。
他们也早就对自己那些不爱读经史子集、只爱摆弄算盘器具的“败家子”
们头疼不已。
如今,竟有这么一所不以科举为唯一目的、专门教人“实用之学”
的学院。
这简直,就是为他们的孩子,量身定做的。
更何况,这学院的背后,还站着那如同神明般、能点石成金的“青石张家”
。
一时间,所有人都动了心。
商会的大理事,赵四海赵大掌柜,第一个做出了表率。
他亲自将自己最聪慧、也是最调皮的嫡长孙,送到了青石村。
“文轩贤侄,以后犬孙,就拜托你和各位先生,严加管教了。”
有了他带头,其他商户们,再无半分疑虑。
不过短短一个月。
第一批多达五十名的、来自南阳府各地的“外地生”
,便背着行囊,满怀着好奇与期待,走进了青石学院。
学院的名声,要真正地鹊起,还需要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成功案例”
。
而这个案例,很快便出现了。
南阳府城“德源昌”
南货行的少东家,一个名叫钱多多的胖小子,也被他爹送了进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