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o9章 大山觐见格物之辩(1 / 3)
就在这君臣疑虑、人心浮动,整个帝国的中枢即将被一种无形的恐惧所绑架的关键时刻,一个沉稳而又充满了安定力量的声音,从殿外缓缓传来。
“陛下,老臣张大山,有紧急大事,求见!”
这声音并不洪亮,却如同晨钟暮鼓,瞬间驱散了御书房内那压抑诡异的气氛。
所有人都精神一振,齐刷刷地回头望去。
只见安国公张大山,身着一袭朴素的青色常服,须虽已半百,但腰杆却依旧挺得笔直如松。
在他的身后,跟着同样神情凝重的次子张石头和五子张柱子。
父子三人风尘仆仆,脸上还带着连夜赶路的疲惫,显然是一得到消息,便立刻从城外的清溪城营造总署,星夜兼程赶了回来。
“快!
快宣安国公觐见!”
皇帝宁宣宗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立刻高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急切与依赖。
张大山迈步走进御书房,他没有先去理会那些神情各异的同僚,而是径直走到御前,对着皇帝,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
“老臣救驾来迟,致使陛下忧心,臣罪该万死。”
“爱卿快快请起。”
皇帝亲自走下御阶,将他扶起,语气急切,“安国公,你来得正好。
眼下天南、云梦两地灾情……你可都听说了?”
“回陛下话,都听说了。”
张大山点头,脸色同样凝重,“老臣正为此事而来。”
张大山转过身,目光平静地扫过依旧跪在地上的御史大夫陈博古,以及殿中那些神情复杂的文武百官,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刚才在殿外,老臣也隐约听到了陈御史的哭谏。
陈大人忧心国事,忠肝义胆,老臣佩服。”
他先是肯定了对方的“动机”
,让陈博古那张老脸微微一红。
“然,”
他话锋一转,变得锐利无比,“陈大人将此等天灾,尽数归罪于‘格物新学’,认为是上天示警,天道惩戒。
此论,恕老臣……绝难苟同!”
“安国公!”
陈博古立刻抬起头,激动地反驳道,“非是老臣危言耸听!
此等水旱并之异象,史所罕见!
若非人行不端,违背天和,又岂会招致如此天怒人怨?安国公您虽有大功于社稷,然亦不可因一己之学,而罔顾天地之威啊!”
“天地之威,我自然是敬畏的。”
张大山看着他,眼神深邃如海,“但,何为‘天’?何为‘道’?”
“在陈大人眼中,‘天’,是高高在上,喜怒无常,会因凡人行差踏错而降下雷霆之怒的鬼神。
而在我看来,”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格物学者特有的、对真理的自信与执着,“‘天’,是日月星辰的运转,是四时寒暑的更替,是风雨雷电的生,是一切我们尚未完全探明,却又真实存在的……自然规律!”
“所谓‘天道’,并非是让我们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对着虚无缥缈的神明顶礼膜拜!
而是要我们,去观察它,去研究它,去理解它,去顺应它运行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趋利避害,去造福万民!”
“至于此次水旱并之灾,”
他话锋再转,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全新的观点,“依老臣之见,此非是什么‘天谴’,而更像是一场……迟来的‘恶果’!”
“恶果?”
皇帝宁宣宗也不由得追问道。
“正是。”
张大山点头,“陛下,诸位大人,可曾想过,为何此次大水,独于我朝人口最稠密、百工最兴盛的天南之地?又为何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