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一论惊天下,门庭若市(1 / 2)

加入书签

翰林院的那场大辩论,如同在京城这片深不见底的舆论湖泊中,投下了一颗巨石。

其所激起的涟漪,经久不息,并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扩散到了朝野的每一个角落。

张小山,这位年轻的翰林院修撰,和他那套“以道御器,道器合一”的“青石之学”。

一时间,成了整个京城士林,最是热门,也最是引人争议的话题。

翰林院内,风气为之一变。

那些曾经对小山敬而远之的同僚们,如今,看他的眼神,已经彻底不同。

其中,固然还有一些思想僵化的老学究,依旧对他那“离经叛道”的言论,嗤之以鼻。

但更多的,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尚未被官场磨平棱角的进士们。

却仿佛从他的那番话中,看到了一条全新的、能将“圣贤理想”与“经世致用”完美结合的道路。

他们开始主动地,前来小山那间小小的公事房,向他借阅那早已被无数人抄录过的《青石杂谈》。

他们开始与他,探讨一些关于“格物”、“算学”的实际问题。

小山,不再是那个被孤立的“异类”。

他,俨然已经成了翰林院中,这个新兴“实学派”的、当之无愧的领袖。

而比翰林院变化更快的,是张家府邸门前那条,曾经还算清净的金鱼胡同。

自那场大辩论之后,这里,便彻底变成了京城最是热闹的地方之一。

每日里,前来张府拜访的马车,络绎不绝,几乎从街头,排到了巷尾。

张家的门房,收到的名帖,更是堆积如山。

“门庭若市”这四个字,成了张府如今最真实的写照。

来访的客人,形形色色,络绎不绝。

有许多,是京城里思想开明的学者和大儒。

他们为“青石之学”中,那种追本溯源、知行合一的精神所吸引。

特意前来,与张大山和周文轩,探讨学问,一聊,便是一整个下午。

有许多,是嗅觉灵敏的富商巨贾。

他们在见识了“青石”品牌的巨大成功之后,都想来向石头,请教经营之道。

并想方设法地,希望能加入那个如今已是炙手可热的“青石商会”。

更有许多,是来自朝中六部的、有志于实务的官员。

他们不再空谈理论,而是带着各种实际的难题,前来求教。

“张伯爷,我户部在清查漕运账目时,发现多处亏空,账目混乱,不知贵府的‘复式记账法’,可否借阅一二?”

“张伯爷,我兵部武库司,刀剑损耗巨大,不知贵府的‘合金钢’,可否匀出一些,让我等试制新式兵器?”

“张伯爷,我工部……”

面对这纷至沓来的、代表着各种机遇和人脉的访客。

张家,再次召开了一场家庭会议。

“爹,三哥,如今咱们家这门槛,真的快被踏破了。”

石头看着那厚厚一摞的名帖,既是兴奋,又是苦恼。

“每日里,前来拜访的官员、学者、商人,络绎不绝。”

“这人情,都快应付不过来了。”

张大山看着孩子们,脸上却露出了平静的笑容。

他知道,这,便是他当初,最想要看到的结果。

“人情,是债,也是网。”

他缓缓地说道。

“别人来求咱们,是看得起咱们的本事。”

“咱们,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但也不能……来者不拒。”

“咱们要做的,是把这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汇聚到咱们家门口的人,进行筛选。”

“把那些真正有才干、有想法、愿意做实事的人,都给它留下来。”

“把他们,都变成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