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道衍献计看你小子还断言大明国运三百年(2 / 3)
还是让嫡长子朱高炽坐上了太子之位。
朱棣心中有愧。
他将削藩的隐患告诉老二,其实有一份独属于做父亲的私心。
因为朱高炽登基,汉王就是藩王。
朱高煦要是有什么要求与条件,都可以趁此机会提出来。
朱棣会尽全力弥补这个注定与皇位无缘的二儿子,然后在此基础上也会对三儿子多一些补偿。
可从朱高煦提出的策略来看,老二这小子显然还是没认清楚身份。
完全是站在皇帝的角度来处理这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昏君的角度。
暴力削藩,必定会留下千古骂名。
朱棣要是做了,恐怕史书上会将他描绘的比残暴的纣王还要不堪。
要是借儿子之手来处理这个问题,那连暴君都不是了,都不配做人。
可无论如何,他坐在了这个位置上,绝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的国运有损。
“爹,做皇帝……真的不容易。”
朱棣长叹一声,看着大殿内悬挂的太祖朱元璋画像轻声自语道。
“皇上,儿臣无能,目前还没有想出办法。”
门口出现一道身影,三百多斤的体重压着两只小短腿,快步走了进来之后,立马诚惶诚恐的跪在地上。
朱棣看了一眼连走路都费劲的朱高炽,更加喜欢汉王了。
但是没办法,皇位这个东西不是喜欢谁,就可以谁做皇帝。
想争太子,必须朝中得有支持你的人。
想当年李世民的天策府可是人才济济,无论打仗的人还是治国的人,可以说一抓一大把。
而目前朝中一大半以上的文官,可以说都受过太子的恩惠,同时也受过汉王的诬陷与排挤。
朱棣衡量太子归属当然不可能轻信‘好生孙’几个字,而是要看他治国的能力。
大明的仗,朱棣自认会替后世儿孙打完。
而接下来的皇帝,则需要一个下马治国。
朱棣试着将政务交给汉王管理。
一塌糊涂。
所以现在朱棣明面上对老二喜欢,其实这些都是为了打磨朱高炽。
给老大适当压力,不要让他因坐上太子而放松。
朱棣并没有理会跪在一旁的朱高炽,而是看起了姚广孝的奏章。
第一:
大明宗室登基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光是计算亲王与郡王第八代的宗室俸禄,就会压垮大明财政。
那干脆取消这个制度。
但又担心藩王动刀兵,那么只需要承诺好目前藩王的三代即可。
甚至可以按照之前策略,多拿出些赏赐来换取藩王兵权。
三代之后,大明直接不承担藩王的俸禄即可。
那个时候将近百年之后,期间产生的宗室俸禄,在大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而且保障目前藩王百年之内的利益,宗室三代也获得了好处实打实的好处。
百年之后,宗室就让他们散养。
宗室供养的烂摊子,朝廷不管了。
朱棣感觉非常不错,供养宗室百年,朝廷也算仁至义尽了。
而且自己立下祖训,将供养宗室百年之后的隐患告诫百官,相信朝中御史也会闭嘴。
朱棣点了点头,满意的继续往下看去。
第二:
燕王之所以‘清君侧’成功,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与十几个藩王情感深厚,获得了大明藩王助力。
所以,为避免各地藩王暗地勾结,应每年随机抽取四分之一藩王宗室进京,与皇帝沟通感情。
而不是私下里让藩王之间沟通感情。
如果提前收到藩王不臣之心,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