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程朱理学大明的亡国根源(2 / 4)
能容忍的。
对此朱元璋采取了反击。
但是这个反击过程,让老朱感到了莫大的阻力。
毕竟程朱理学经过百多年的传播,无论是在思想界还是在基层社会,影响都已经很大了;
最终洪武帝选择了柔和的方式,如删减《孟子》中“民贵君轻”
等蔑视君权的言论。
哪怕强如朱元璋,做到这一步后,也要给程朱理学一些甜枣。
事后立马肯定了理学家们,长期以来推动社会自治的努力,还动用国家权力,在全国推广理学家的做法。
比如他下令,对于那些地方上有名望的宗族,经常予以表彰,给予很高的政治荣誉。
在浙江金华下面有个县叫浦江县,当地有一户姓郑的人家,人称“浦江郑氏”
,治家有方,在当地很有声望。
朱元璋赐予郑家“江南第一家”
的称号,还给他们题写了匾额。
朱棣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有些激动,做了几个深呼吸之后,立马调整了过来。
但身为久居高位的帝王,他如今罕见的有些失态,也是情有可原。
毕竟针对程朱理学,可比实施摊丁入亩难度还要大,简直不可能完成。
再者,他感觉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情。
朱棣沉吟了片刻之后,继续说道:
“陈兄弟,程朱理学中的民贵君轻等蔑视君权的言论,已经过删减。”
“如此对待皇权没有什么影响。
那么程朱理学说到底也还在皇权的掌控范围之内,既然这样,怎么可能会成为亡国根源?”
陈羽见老朱一副打死都不相信的样子,没有立马反驳。
毕竟当下,程朱理学俨然已成为华夏的信仰。
而这个信仰经过百年的展,已经渗透到了天下的各个阶层。
之所以将其定义为华夏的信仰,那就要跟程朱理学的诞生有关了。
唐宋时期,随着门阀制度瓦解、科举制兴起,新兴士大夫阶层崛起,而传统儒学在佛道思想冲击下陷入信仰危机,亟待革新。
在此背景下,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率先提出“理”
为宇宙本源,将儒家伦理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奠定理学框架;
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构建理一分殊的宇宙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的伦理观,并通过《四书章句集注》重构经学体系。
程朱理学融合佛道思辨成果,兼具哲学化、伦理化、世俗化特征,既以严密的理论论证封建秩序合理性,又通过教育与科举渗透民间,最终在元代被确立为官方哲学。
至此,
华夏本土诞生了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庞大信仰体系。
这一股信仰,影响华夏社会近七百年。
并扩散至东亚形成“朱子学”
文化圈。
但陈羽明白,后世之所以觉得明朝灭亡得不同寻常,是因为这个王朝将诸多祸端汇聚于一身,实在难以避免亡国的命运。
其中土地制度上有藩王制的弊端,而在思想层面则有程朱理学的影响。
陈羽神色平静,淡淡的说道:
“删除了就不用亡国?”
“老朱,有没有可能,自程朱理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存在的“弊端”
就是奔着亡国去的。”
“所以哪怕后人对此如何进行修改,都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它思想祸端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陈羽的这一番话,使得朱棣的脸色不由自主的凝重起来。
甚至刚刚坐下的屁股,又有些坐不住想要重新站起来。
虽然朱棣对程朱理学并不怎么精通,但自大明王朝建立起来的那一刻,这种思想就时刻出现在他的周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