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o章 王朝更替的客观因素地理学说(1 / 2)

加入书签

朱棣一听,当即点了点头,打起来十二分的精神。

陈羽道:“先需要明确一点,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因果联系。

气温变化堪称降水的核心驱动力。

先天上纳水汽,也就是储存雨水的能力,本质上由温度决定,即气温升高时,承载的水汽就多。”

“这种特性直接投射到降水过程中,当暖湿气流遇冷下沉,相同降温幅度下,初始气温更高的气团因饱含更多水汽,凝结时释放的降水量也更为可观。”

“综上可以用《周易》的理论来讲,气温与降水是阴阳交感的体现。

气温可类比为阳(主动),具升腾之性;降水则如同阴(被动),有滋润之象。

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你们也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天道的一种体现!”

陈羽用通俗易懂的言论,讲述完有关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影响后,顿了顿,继续说道:

“气温之所以会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在气温与降水的结合,产生了针对民族的规则,即四百毫米等降水线。”

“也就是满足耕地最基本要求的降水量,而也就是这条线,将民族大致划分为了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半农耕半游牧民族!”

朱棣与夏原吉听后,若有所思。

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华夏这片土地有记载时,它们就存在了。

比如匈奴、鲜卑、女真、蒙古等。

只是它们为何是游牧民族,这一点按照他们以往的思维惯性,好像天生就是如此。

而他们为何是农耕民族?

这个问题在华夏间确实流传过一种说法。

华夏先祖认为北方各民族未受教化,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而华夏民族不愿像野兽般生存,于是开创了农耕社会。

但如今看来,这种观点似乎有待商榷。

依据陈羽的理论,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非完全出于自主选择,而是受到气温影响下的四百毫米等降水线制约。

说白了,若年降水量低于这条等降水线,农作物难以生长;但草类却可以存活,因为草的生长对水分需求较低。

在无法种植农作物的环境中,只能因地制宜展,进行放牧,进而形成了游牧民族。

“陈兄弟,那这半农耕半游牧民族是怎么回事?”

朱棣疑惑的问道。

陈羽淡淡的说道:“这种民族非常难缠,从大秦一统六国以来,华夏周边也就出现了一例!”

“吐蕃!”

听到这,朱棣认同的点了点头。

吐蕃峥嵘强大,曾以一己之力独抗大唐、回纥、大食三大强国。

陈羽说道:“吐蕃不是一个纯粹的游牧帝国。

它有成熟的农业和畜牧业,实行的是半定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它结合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二重属性。

兼有两种文明的优势:稳定的粮食生产;严苛的环境下造就的善战吐蕃人;”

陈羽话锋一转,说道:“可为何华夏周遭的国家从古至今,只出现了一个吐蕃?”

朱棣一怔,想了想出言道:“陈兄弟是说气温与降水的作用?!”

陈羽点了点头,“不错,本来吐蕃的那一片高地常年严寒,不适合作物生长,可那段时间的温度却开始升高,致使那一片地区拥有了能够使作物生长的降水。”

“但仔细研究你会现,吐蕃的崛起与灭亡几乎与大唐相差无几,数百年的时间,你真认为这是巧合吗?”

朱棣摇了摇头:“当然不可能是巧合!

温度升高,吐蕃地区冰山融化,在保证四百毫米等降水线的前提下,适合耕种,使其与大唐同时崛起,小冰河时期来临,气温下降,二者皆亡!”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