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朱棣 大明亡国功劳我占一半(3 / 4)

加入书签

接他进入皇宫的官员杨荣,就是内阁成员。

而这个内阁的由来,却是一番波折。

明初洪武年间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相位,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自此,大明步入了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时代。

实际上等于皇帝兼宰相。

可是这样一来就存在一个巨大的弊端:皇帝忙不过来!

哪怕作为华夏历史上最勤政皇帝之一的洪武帝,拥有‘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的历史评价,也忙不过来!

毕竟再勤勉终究也是一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

力所能及的部分终究有限。

于是洪武帝设置文华殿大学士,意在辅导太子,作为皇帝顾问处理国事。

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而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他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法真正意义上地总揽全部政事。

于是在此情况下,一个意义上具有皇帝“秘书”

的机构——内阁,应运而生。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

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到国家每一个角落。

然而,历史上那种内阁阁老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局面还没有出现。

如今的内阁只是:‘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说白了,此时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不是权力机构。

而朱棣提出让陈羽入驻内阁也是有着他的考量。

先:内阁里面的成员,大多是从建文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学子,官阶在八九品左右。

不要看内阁里面的成员官职小,内阁官员可有个让所有官员都可望而不可即的特权,帮助皇权处理国事!

更让人眼红的,则是内阁官员能经常在皇帝跟前晃悠。

众所周知,在古代这个皇权大于天的朝代,经常在皇帝跟前晃悠的臣子,混的在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内阁众人就是这样。

哪怕外面的高阶官员,人人都要给内阁成员几分薄面。

这就是朱棣在官阶限制内,力所能及的将陈羽地位提高。

还有一点:则是朱高炽的一番话给了朱棣启。

朱高炽太子府处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能够趁此机会了解各个部门的经验。

那他皇帝的内阁,难不成还没有太子府好?

所以,

根据朱高炽的建议,朱棣认为提出让陈羽加入内阁的想法更加的不错。

到时候,陈羽见识了朝中各个部门的运转,也熟悉了各个领域的处理问题办法。

那陈兄弟在内阁获得晋升之后,在去往其他部门,也能找到最能契合自身才能的地方。

朱棣看着陈羽听到内阁的安排后,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悸动,反而有些……眉头紧皱。

内阁成立的时间确实没多久,朝廷内部当然是人尽皆知,可是民间对于内阁的了解着实有限。

他以为陈羽不了解自己心中为陈羽的规划,当即解释了一遍。

“……这样…………那样……”

“陈兄弟,这就是我为你安排进内阁的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