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4章 高人气的背后有人推波助澜(2 / 4)
会默认当年的阅卷老师是自己的恩师;
日后入仕,按规矩也要登门拜访。
这就是官场的本质,将朋友搞得多多的,早早找到值得追随的靠山,才算是踏入官场这个圈子的第一步。
只不过,除非是格外优异、能让阅卷官记挂的学子,其余人往往只能吃闭门羹。
如今的学子们虽还未正式入仕,却也懂其中的门道。
陈羽不过入仕短短时日,便能拿下从七品的官阶,还兼任两个职位。
这份晋升度,背后藏着的潜力与资源,早已让他们心中有了判断。
跟着这样的人,不仅能学到真才实学,更能为日后的仕途铺下一条近路。
这般“既有才学可依,又有前途可盼”
的选择,谁又会拒绝呢?
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说,让自己一派的老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担任监丞管理他们,从而也让他们获得更多相互接触的空间与时间。
简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陈羽看着众人狂呼的反应,心中有些动容。
他扫视一圈众学子,将目光停留在了最开始询问他身份、并在一路上都几次表现突出的那名学子,温和的问道:
“你这个学生倒是很有上进心,不知可否告知姓名与籍贯?”
这名学生闻言,神色郑重,拱手道:
“回禀陈监丞,学生陈循,字德遵,号芳洲,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祖籍浙江温州府平阳县。”
陈羽:“???”
陈羽听后上下打量了一番陈循,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好家伙,自己就随便问一个太想进步的人。
结果问出来了一个大明的未来内阁辅?
陈循他可太知道了!
寒门的杰出代表,前期求学之路十分苦楚,甚至可以用凄惨来形容。
入仕之后,凭借着过人的才识与能力,一步一步坐上了当时大明的权臣巅峰,内阁辅。
陈循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德逊相依,兄弟二人团结相处,同舟共济,生活清苦。
但他少年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
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
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授业,大有造诣。
入仕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以翰林院学士的官职进入内阁,历任户部右侍郎。
土木之变后,陈循赞成于谦的主张,遂升为户部尚书。
景泰元年,朱祁钰看重了陈循的才干,将其视为心腹,并升其为内阁辅,备受宠信。
只不过后来明英宗复辟,奖励夺门功臣,诬杀于谦等相关‘叛臣’。
陈循亦被廷杖一百,贬戍铁岭卫,削籍为民。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最开始的时候,陈羽当做人物故事看。
没想到,现在对于他认识对方,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只不过看着陈循现在成为了大学的学生,看来第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跟于谦一样,没有挥好。
陈羽不清楚对方落榜几次后高中,但他清楚现在陈循有了大学的教育资源,估计入仕的时间线要提前了。
陈羽拍了拍陈循的肩膀,称赞道:
“好名字,我记住了!
希望你今后能在大学好好学习,莫要辜负朝廷对你的期待!”
好名字,简简单单的一句夸赞,让陈循神情激动,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他强行压下心中的狂喜,保证道:
“陈监丞的劝诫之语,在下定当铭记!”
陈循虽然在后面一路坐上了内阁辅的位置,可是前半生,却是一个妥妥的寒门。
寒门除了家庭贫苦,几乎用整个家族来供养他读书之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