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第一版永乐月刊准备工作(2 / 4)
……
陈羽点了点头,稍稍勉励了几句徐妙锦,大致的事情说完之后,接下来他主要是围绕如何能够写出吸引眼球的标题。
目前因新闻这个行业,并没有在大明永乐一朝兴起。
所以对于那些噱头十足、抓人眼球的标题党,并没有做到脱敏。
这放在这个时代,完全就是营销上的碾压。
……
又说了一会,陈羽整体上算是说了大概有一个时辰左右,有些口干舌燥。
他认为现在劳累一点没什么,毕竟他在创办报刊的过程中,只是前期动嘴受受累,而接下来自己的几个徒弟可就要去实战了。
但好在大致的内容已经全部讲解完毕,收尾的时候,徐妙锦问道:
“老师,学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若是将来报刊真的成为火爆大明的物件,那么每一段时间需要印刷的份数,可能极为庞大。”
“到了那个时候,印刷方面因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成本自然就上去了,成本上去了,价格也就上去了。”
“但是价格上去了,会让相当一部分人望而却步。”
“因此,这个困难以大明目前的印刷手段,似乎无法解决。
徐妙锦的难题刚刚提出来,陈羽就摆了摆手,毫不在意的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行了,你的顾虑我知道了,不就是印刷的难题吗,这个不要你考虑。”
“等过几天,为师会给你一种更为先进的印刷术,保证可以满足给一个亲民的报刊价格。”
永乐时期的印刷术,雕版印刷需工匠逐字镌刻,一日仅能刻五百余字,要是中间想改几个字,或是加条紧急消息,更是难如登天。
毕竟错一字便整版报废;
活字排版虽稍灵活,却依赖熟谙韵部的技工,日排不过三千字,且木质版片易虫蛀变形,保存维护耗费心力。
这般低效与高耗,使得《永乐大典》这般鸿篇巨制只能以抄本传世,民间印书也仅局限于少量固定内容。
而这个时候,就可以拿出滚筒式油印机。
这是划时代的印刷突破。
凭借滚筒连续旋转压印的机械原理,每分钟可印八十页以上,数小时便能完成数百份资料的印制;
蜡版制版简便,换版灵活,单页成本低廉,且墨色均匀、质量稳定,即便是新手也能快上手。
相较于前者‘刻版数月、出错即废’的窘迫,油印机以高效、低成本、易操作的优势。
而且制作起来的难度,也不是很大。
只需要取硬木车削成直径5-8厘米、长20-30厘米的滚筒,表面打磨光滑后裹上细布或动物毛毡以增强吸墨性;
随后将桑皮纸或竹纸浸蜡或涂布动物油制成模版,用钢针笔在钢板上刻出图文;
然后再把松烟墨与适量桐油或蓖麻油混合,加热搅拌至流动状态,冷却后作为油墨;
最后搭建简易框架,底部铺好手工纸,上方固定模版与丝网,手持滚筒蘸取油墨,在模版上均匀滚压,使油墨透过模版孔隙渗透到纸上。
即刻完成印刷。
而这一套流程,完全可以交给工部的尚书宋礼去完成。
……
徐妙锦在得到了老师的技术保障之后,直接将印刷方面的难题放在了肚子里。
毕竟,这个印刷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地方,但既然老师说有解决的办法,不用自己操心,那么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这就是身为一个弟子,对自家老师的绝对信任!
……
夜色已沉。
宫墙内的烛火渐次稀疏,唯有御膳房方向还残留着几分烟火气。
陈羽与徐妙锦并肩踏出暖阁,冷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