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时代17(2 / 2)
大扩张,冲击了“王室”
或“公室”
所有制的奴隶制度。
鲁国在公十五年(前594年)施行“初税亩”
,承认“公田”
和“私田”
的私有制而一律取税。
这就在鲁国一国内宣布了地主制度的正式成立。
其他各国到春秋末期也在政治上陆续生了变化。
一些贵族利用奴隶增辟私田时,在奴隶斗争的压力下,被迫改变剥削方式,开始产生了封建依附关系,使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而大奴隶主的“公室”
日趋腐朽没落,一些“私门”
要求冲破旧社会制度的限制,展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势力。
他们尽力争取民众,终于推翻了旧的“公室”
的统治,夺取了政权。
如田氏的代齐,魏、赵、韩三家的分晋。
他们建立了新的国家,在政治上实现了一些重大的改革。
魏国任用李悝(kui亏音),制订了一整套适应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治法律制度,如“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等。
秦国任用商鞅,楚国任用吴起,都实行变法。
其政治目的都在富国强兵,但在客观上也符合于新的生产展的要求。
新兴的封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隶制度后,促进社会生产力蓬勃展。
先是冶铁业的展,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各种铁器,冶铁生产已经逐渐展起来,冶铁技术也有了初步的展。
春秋后期,由于各国之间彼此吞并的结果,主要只剩下了七个大的强国,即所谓的“七雄”
:秦、齐、楚、燕、韩、赵、魏。
其中秦、齐、楚、燕四国是从西周以来就存在的老国家,韩、赵、魏三国则是由晋国分裂而成的新国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