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8(2 / 3)

加入书签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释义:

这里所选的是《老子》的第二、二十二、六十四、八十章。

前三章虽然意在挥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论证中却表现了朴素的辩证观点。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说明了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关系都是事物对立统一的表现。

最后一章可以代表《老子》的社会思想,就是回到原始的淳朴的社会,也就是所谓归真返朴。

其实,老子所提供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的、经过他的美化和理想化的殷周社会。

老子的“小国寡民”

的理想和他的整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一样,都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反映。

译文(参考):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恶就产生了(意思是说:善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两者是互相转化着的);都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不善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由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长与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出来,高与下由互相对立而倾倚,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顺序。

所以圣人(高贵、神圣的人)做的是无所行动的事(并没有做,却能生作用的事,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的意思),行动(做事)而不言(不说教)反而更能起教育作用(即身教重于言教)。

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人为干预,万物自然生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以为有恩德,功成而不自以为有功。

唯有不居功自傲,才不会丧失(功劳)。

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

所以圣人拘执地守着一(不贪多,不外求)才成为了天下人的榜样。

看不到自己,反而看得清(别人、外事)(即不自私,才能一心为公);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夸(宣扬自己)才能有功(取得更大的功绩);不抬高自己(骄傲自大)才能在上(有更大的长进)。

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委屈隐忍反而能取得大的成就),难道是空话吗?实质上,能全(委屈求全),全就属于他。

稳定的东西(物品、事物)容易保持,(事物)尚未显现的时候容易谋划,酥脆的东西容易分开(掰开),细碎的东西容易散开。

作为应在未成功之前,治理应在未乱(没有动乱)之前。

合抱之大树,是由很小的树苗慢慢长大的;九层(许多层)的建筑、高台,是由泥土一点点堆积而成的;千里之行(远途旅行)始于足下(是由迈开的第一步开始的)。

弱小国家的民众,有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而不用,因贪生怕死而不敢远行。

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陈列的必要(马放南山、没有用处)。

让人们重新回到(倒退)结绳记事的时代,以其(原始社会的)食物为甘(好吃),以其衣服为美(好看),以其(草屋)为居室;以其习俗为乐。

邻国相看,鸡犬之声相闻(听得到),民众老死也不相往来(交往)(自我孤立)。

(意思是这样做只能倒退、贫弱、受欺凌)。

注释:

1、斯:这就。

已:同“矣”

这两句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恶就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