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10(2 / 3)
私邑又不远(仅70里),现在不攻占下来,后世子孙必会担忧(即留下后患)。”
孔子说:“求!
君子最憎恨那样的行为——口里不说他想得到这个东西,可是却另外找一套理由来满足他的欲望。
(指季氏明明是贪得颛臾的土地,却找出怕后世子孙受颛臾的威胁做理由,作为征伐颛臾的借口。
)
我也听闻国君和大夫,不怕人民财用不足(贫穷),而怕财产过度集中造成贫富悬殊;不怕人口稀少(寡缺),而怕上下不能相安。
财产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缺,上下既相安无事,则国家自无倾覆的祸患。
如果是这样,国外的人过得不舒服,会因为这里的文教和德化而来到这里(归附);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归附的人民)在这里安定地生活。
而如今,这些都只是追求的目标,实际上鲁国的远人(国外的人)不会来,国家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各派势力在国内互相大动干戈(打仗、攻伐),我恐怕季氏的子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意为:季氏跋扈专横,鲁君(指鲁哀公)自不能坐视不管,因此将生内变。”
注释:
1、季氏:即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
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颛臾(huanyu专余音):小国名,风姓,相传为伏羲氏之后。
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颛臾本为鲁国的臣属,季氏贪其土地,所以要攻伐它。
2、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
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当时皆为季康子的家臣。
3、有事:有所作为,指有军事行动。
4、无乃:这里有“恐怕要”
的意思。
是:代词,复指宾语“尔”
。
过:责备。
与:同“欤”
,相当于“吗”
。
这句说:恐怕要责备你吧?
5、先王:周的先王。
东蒙:即蒙山,在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
主:主持祭祀的人。
这句意思说:当初周之先王以这个地方封颛臾,为了使它主祭蒙山。
6、在邦域之中:指颛臾为鲁的附庸,已在鲁国境内。
7、把“为”
字放在句末,作为疑问句的语助词。
社稷之臣,何以伐为:(既然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8、夫子:指季康子。
春秋时对大夫、先生、长者,都可称“夫子”
。
9、周任:一位古代有名的史官。
10、陈:施展。
力:才力,能力。
就:居。
列:位。
止:退。
这两句说:为人臣者,当施展其才力以居其职位;如果不能这样做,就应该辞职退位。
意思是:冉有等既有意见,就应该向季氏据理力争,否则就应该去职,不宜随声附和,一味苟同。
11、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持:把着。
颠:倒,跌。
扶:搀着。
相:字面上指“扶相”
,即搀扶盲者行路的人;实则指辅佐季氏的冉有等人。
这三句意思说:盲者遇到危险,搀扶的人不去护持他;盲者跌倒了,搀扶的人不去扶他起来。
那还用搀扶的人做什么呢?言外的意思是,季氏遇到危险和困难,冉有等人不设法挽救而任其胡为,是失其辅佐的责任。
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