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9(2 / 2)

加入书签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乎,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

楛耕伤稼,耘耨失岁,政险失民,田岁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袄。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袄。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袄。

袄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

其说甚尔,其菑甚惨。

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袄,可怪也,而不可畏也。

……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莁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

释义:

《天论》论述天和人(即自然与人事)的关系。

它批判了孔、孟宣扬的“天命论”

,有力地论证了自然界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同人类社会的治乱并没有相应的联系,阐明了“天人相分”

的光辉论点。

同时荀子还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应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战斗口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但荀子认为有贯穿古今的不变之道,并肯定了统治者的祈祷等迷信活动可以用来愚民等。

这是他的局限性。

本文在写作上,先提出论点,然后围绕论点、逐层论述,层次清楚,结构谨严,语言朴素精确,是我们写论说文的良好楷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