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12(1 / 2)
汉初的作家,除贾谊、晁错外还有枚乘,他主要的活动时期是汉文帝和景帝两代,在宫廷做过文学侍从之臣,死于汉武帝即位以后。
《汉书:艺文志》有枚乘赋九篇,今传赋三篇,文二篇,《七》是他的代表作。
该赋借楚太子和吴客的问答,构成八段文字,第一段是序曲,叙述吴客探问楚太子的病,认为太子的病是生活过于安逸,应该从思想上来治疗。
以下七段写吴客用七件事启太子。
二至四段分写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等奢侈的享受。
第五段写田猎。
第六段写观涛。
最后一段写吴客将要为太子荐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
,太子听了大为振作,出了一身透汗,他的病竟因此而霍然消失。
《七》的讽谕性很鲜明,作者正面的议论在尾两段,它批评了统治阶级上层腐朽的生活方式。
作者认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本身就是病。
腐朽的生活源于腐朽的思想。
所以药石针灸无能为力,根治的方法唯有用“要言妙道”
来消灭思想里的毒菌。
作者是宫廷文人,但对贵族阶级的腐朽生活看不顺眼,所以能提出批评,能把事实摆得明白详尽,道理说得中肯。
正因为《七》有比较高明的思想,不失讽谕精神所以能够继承《楚辞》的传统。
《七》中的描写不像一般汉赋,完全依靠所谓“奇字”
的堆叠,而是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况,例如写涛的形状: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这一段屡用行军作战来比况,把涛的声势写得淋漓尽致,使得文章本身也和江涛一样,成为“怪异诡观”
。
作者虽然用力写涛,却并不忘记写观涛人的感觉,而且深刻地写出观涛者心胸受到荡涤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所谓“蒙解惑”
。
这样就和那个从思想上治疗疾病的中心意思紧紧关联起来。
正因为它是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的描写,所以不像一般汉赋流于平板。
《七》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是有影响的。
这种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被人看作赋中心一个专体,就叫做“七”
。
至唐代以前,仿作者就有四十家。
唐以后直到近代继续有人仿作。
汉初的帝王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多施行仁政,减轻赋税和劳役,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纺织技术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纺织提花机的改进。
纺纱用的纺车和织布机用的布机在商朝以前,就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了。
可是简单的布机只能织造平纹的布帛,要想织造有复杂花纹图案的织物,就需要在织机上加一个提花装置,即提花机。
商代时开始有了简单的提花机,到了汉代,提花机构造趋于成熟,性能更加完备应用更为广泛。
在《西京杂记》中记载到:西汉宣帝时,巨鹿(今河北巨鹿县)陈宝光之妻明了一种新提花机,用120蹑,60天就能够织成一匹散花绫,“匹值万钱”
。
这种提花机是具有机身和织造系统的联合装置,能织造出任何复杂变换花纹的织品。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
欧洲到公元7世纪才从中国得到提花机,13世纪才在织机上安装脚踏蹑。
汉代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纺织业非常繁荣。
从湖南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