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我国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1(1 / 2)
农民黄巾大起义在地主阶级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东汉皇朝覆灭。
之后在农民的血泊和统一帝国的废墟上,形成了众多军阀的割据和混战。
例如三国鼎立,相互间的攻伐:袁绍拥兵自重,枭雄曹操,王允除董卓,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孙策入主江东,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刘备入川,火烧连营,七擒孟获,秋风五丈原,司马懿篡权,智出阴平关……;
又如西晋醒风,相互间的攻伐:蓄志灭东吴,八王之乱,李特起义,刘渊反晋……;
又如东晋十六国对峙,相互间的攻伐:王马共天下,祖逖中流击楫,桓温北伐,淝水之战……;
再如南北朝并立,相互间的攻伐:刘裕成帝业,拓跋珪建北魏,檀道济唱筹量沙,孝文帝改革,侯景反复无常……。
各国、各军阀之间的割据和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例如长安一带,由于战乱,出现了“谷一斗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
(《晋书:食货志》)的惨象。
这种现象在当时广大地区都曾出现过。
可见这场惨祸的严重程度。
这些割据称雄的军阀大抵是大贵族官僚地主集团中的人物,他们丝毫不顾人民的死活,尽量压迫、剥削人民,在政治上缺乏远见,因此不久都失败了。
最后存留下来的是一些原来出身比较寒微,代表着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人物——曹操、刘备和孙权。
其中占领北方广大地区的曹操力量最强,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最有贡献。
曹操和他的集团所以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他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低微的阶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民让步,实行抑制豪强兼并的政策,推动了生产的展。
随着大贵族官僚集团的统治,在农民起义打击下的削弱,和原来比较寒微的中小地主们的得势,当时的思想、文化面貌也生了显着变化。
人们的思想开始从原来统治者的,儒学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以曹操为代表的中小地主们,受儒家的影响较浅,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针。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实行“用人唯才”
的政策,公开主张“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的人也可录用。
这就使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和活跃。
各种“异端”
思想得到了展,老庄思想和外来的佛教也日益兴盛。
因此,文化思想方面,汉魏之际是一个转折点。
这在文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曹操和他的集团不但在政治上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在文学上也体现了这一阶层的艺术兴趣。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诗歌的作者和提倡者。
在他们周围,聚集了当时许多着名的文人。
他们向乐府民歌学习,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使诗歌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主要形式。
曹操父子和依附他们的文人们都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目击者,他们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很深的感慨和同情;
他们在政治上也都有一定的抱负,新的政治形势给他们创造了施展才能的条件。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很多篇章都相当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也常常吐露出他们及时“建功立业”
的雄心。
这些是建安作家的显着特色,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在辞赋和散文中也同样可以见到。
这是由社会决定的,但汉代乐府民歌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汉乐府中很多名作大胆地揭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