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8(1 / 2)

加入书签

南北朝时期的作家及其作品

范晔的作品

《张衡传》—2)

释义:

这篇文章概括地记叙了张衡的经历、品性和各方面成就,主体部分记叙并肯定了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

特别是详尽地描绘了候风地动仪,从材料、外形、机关,直到功效,热烈赞颂了这项巨大的明创造。

祖国在1800多年前就出现张衡这样的科学家,确实是值得自豪的。

文章兼叙避斗争,有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反映了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

全文叙事详略得,中心突出,语言精炼,层次分明,也是值得学习的。

译文(参考):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市)人。

张衡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

他游历了西汉故都长安周围的三辅(陕西省中部地区),接着进入东汉国都洛阳,参观求教于太学(当时国家最高学府),通五经,贯六艺。

他虽然才高于世,却不骄傲自大。

总是从容自得、澹泊宁静,不慕荣利,不喜欢与俗人交往。

永元中(89—104年)他被荐为孝廉,却没有去应荐;后被征召为公府(最高官职),又不去就职。

当时天下日久太平,自王侯以下都奢侈过度。

张衡则仿班固作的《两都赋》,创作了《两京赋》,因以婉曲的言辞相劝谏,精思总理,经过十年才写成功。

大将军邓骘对他的才学大为称异赞赏,多次招聘他都不回应。

张衡长于机械技术,尤其极力钻研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常听说张衡长于术数的学问,派公家的车辆,特意去召请他,授予他郎中(官职),又升职为太史令。

随后他研究考验阴阳,妙解玉饰的测天仪器的原理,制作出浑天仪,着作了《灵宪》(一部历法书)、《算罔论》(一部科学着作),言辞甚为详明。

顺帝初,张衡又再转任太史令(之前作过公车司马令五年)。

他不羡慕做官掌权,所任官职多年不升迁。

他辞去史职五年后才复还。

阳嘉元年(132年),张衡又造出候风地动仪(测地震的仪器),以精铜铸成,圆径(直径)八尺,两个半圆合盖在一起,形如酒坛,外饰篆文、山龟鸟兽。

仪器中央有粗大的能摆动的铜柱,在大柱四周伸出八根横杆,按照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跟仪器四周的八个龙头的上半部相衔接;

设置能拨动的枢纽,外有八条龙,口衔铜丸,下有蟾蜍(蛤蟆),张开口等接着掉下的铜丸。

动机械的枢纽制作得很精巧,都隐藏在大酒坛里,覆盖得周密无隙。

如果哪个方向生了地震,酒坛形仪器上面哪个方向的龙就振动起来,机关生作用,龙就会把嘴里的铜丸吐出,正好掉在下面张着大口的蟾蜍的口里。

振声激扬,在旁边观察仪器的人便会察知。

只有一条龙振动,而其余七条龙却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生的地方。

拿实际生的事情来检验,彼此相符,灵验如神。

据古代书籍所记载,从未有过。

有一次地动仪的一条龙机而地不觉得有动,京师的学者怪它没有应验。

数日之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到来,果然在陇西生了地震。

于是都赞服地动仪的精妙。

从此以后,便令史官根据地动仪的机,记载地震生的方位。

当时政事逐渐减少,权力下移,都因上疏的是陈旧的事。

之后当皇帝在宫中时,侍中(皇帝的顾问)在皇帝身边进行讽谏和议论国事。

皇帝问张衡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