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20(2 / 3)

加入书签

附关系,否定世界上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灵魂)。

他指出人“有知”

而木“无知”

,是因为“人之质”

与“木之质”

不同,所以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这些比喻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形神相即”

的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批判了“形神相异”

的唯心主义谬论。

(第三段)

问:死人的骨骼,不同于活人的躯体吗?

答:活人的身躯不同于死人的骨骼,死人的骨骼不同于活人的躯体,区别在于已经变得不同了;哪有活人的身躯具有死人的骨骼的?

问:如果活人的身躯,不同于死人的骨骼,死人的骨骼则应不从活人的身躯而来。

那么死人的骨骼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是活人的身躯,变成死人的骨骼了。

问:活人的身躯,变成了死人的骨骼,岂不是因为活才有死?则可知死人的身体犹如活人的身体一样。

答:如果是活着的树变成了死树,那么死树的实体仍然是活树的实体?

问:活树体变成了死树体,死树体即是活树体;如果把丝纺成了丝线,丝线与丝,又有什么区别呢?

答:如果照你的说法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那就应该在树活的时候凋零,树枯的时候结果;再则,活树不应当变成枯树,因为照你的说法活树就是枯树,所以,枯树就不必是从活树变来的了。

如果活树和枯树是一样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是先枯后荣,而总是先荣后枯呢?丝和丝线实质相同,因此,不能用来作为比喻。

问:当活的形体死去时,便应当一下子通通都消失了,为什么既已变为死的形体,还得经历一段长时间才逐渐消失呢?

答:这是因为一切形体的生和灭,总是要有一定过程的缘故。

突然而生的必定突然而灭。

逐渐而生的必定逐渐而灭。

突然而生的,狂风暴雨就是这样的;逐渐而生的,动物和植物就是这样的。

有的突然变化,有的逐渐变化,这是事物的常理(变化的规律)。

【第三段要点:范缜用人的生死、树的荣枯说明事物的展变化是由于自身的“质”

起了变化。

“质”

变了,它原有的作用就随之消失,如人死了就失去“有知”

的作用,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形谢则神灭”

的观点。

他还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有“歘”

变和“渐”

变两种形式,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

(第四段)

问:你说形体离不开精神,那么,象手这些肢体也有精神吗?

答:都有精神的一个方面。

问:如果都有精神的一个方面,精神应该能思维,手等也应该能思维。

答:手等有痛痒的感觉,而没有是非的思维。

问:感觉和思维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

答:感觉也就是思维,粗浅的叫做感觉,深刻的叫做思维。

问:如果是这样,就应该有两种思维了。

思维既有两种,难道精神也有两种吗?

答:人体是唯一的,精神哪里能有两种呢?

问:如果没有两种精神,怎么会有痛痒的感觉,而又有是非的思维呢?

答:象手和脚虽然不同,终归是一个人身上的肢体;识别是非和感知痛痒尽管不同,但也终归是同一个精神。

【第四段要点:范缜指出,感觉与思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两者程度的不同,“浅则为知,深则为虑”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