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转湖修行其二(1 / 2)

加入书签

吃完糌粑,阿姆宛如一座雕塑般静静地坐在那里,双眼紧闭,开始念经。她的声音低沉而柔和,恰似那潺潺的流水,能够穿透湖水,直抵神灵的耳畔。如此这般,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阳光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轻柔地抚摸着大地,阿姆才缓缓停下念经,睁开那仿佛蕴含着无尽智慧的眼睛。她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那仿佛被时间凝固的身体,然后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屋前,寻了个舒适的位置坐下。稍作休憩后,阿姆如同一只慵懒的小猫,随意地吃了些东西,为自己的身体注入了新的活力。紧接着,她又宛如一棵挺拔的青松,笔直地站在屋前,凝视着远处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波光粼粼的湖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阿姆那饱经风霜的面庞,犹如被岁月雕琢的艺术品,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她曾经的沧桑。然而,她那眼眸中却始终闪烁着温暖而干瘪的笑容,宛如冬日里的暖阳,那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对信仰的坚定。在阿姆的心中,山峦、湖泊乃至一切自然之物,都是神灵的栖息之所,它们承载着神灵的庇佑,神圣得令人不敢亵渎。阿姆对自然中的神圣力量深信不疑,她坚信绕湖是一种向神灵祈福的神圣仪式。每一次环绕湖畔的旅程,都如同一场虔诚的朝拜,她将自己的心灵奉献给湖中神灵,期望以此获得好运、吉祥以及健康的恩赐。当众多网友得知阿姆在长达20余年的时光里仅回家过一次时,无不为之震惊和感慨。这个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了千层浪,迅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对这一现象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其中,一位署名为“黑牦牛”的网友的评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在评论中写道:“人的一生,恰似一场漫长的旅程,而内心的充实与幸福不正是那遥远的目的地吗?然而,现代人却如迷途的羔羊,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物质的追逐中。他们拼命工作、赚钱,仿佛物质的丰盈是通往幸福的唯一捷径。可实际上,这种幸福感宛如镜花水月,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主观感受,稍纵即逝。”这位网友紧接着指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修行者们则宛如智者,采取了一种独辟蹊径的方式来追求幸福。他们犹如探险家,直接深入内心的幽秘之地,探寻那真正的幸福之源。他们通过修行和冥想等方式,犹如拂去尘埃的清风,摆脱烦恼和杂念的束缚,让内心变得如宁静的湖面般平静和安宁。这种幸福恰似那永恒的星辰,真实而持久,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最终,“黑牦牛”犹如一位智者般总结道:“现代人宛如追逐物质的飞蛾,妄图通过物质来寻觅幸福,而修行者恰似探寻内心的探险家,凭借内心的探索去实现真正的幸福。这两种方式恰似鱼与熊掌,各有千秋,但我们理应思考如何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找到那微妙的平衡点,以此达成更为全面、更为持久的幸福。”然而,对于阿姆长达20余年未归家的现象,北京的这位网友却有着天差地别的看法。他觉得,如果一个人的信仰仅仅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那么这种信仰实则已经丧失了它理应具备的价值。如此信仰,不但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心灵慰藉,反而可能会被人们视作一种愚不可及、逃避现实的行径。

这位网友对于阿姆信仰的真实性提出了更为尖锐且深刻的质疑。他坚信,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绝对不仅仅只是沉溺于个人的信仰世界中,而应该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勇者。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的修行之路不应仅仅局限于个人内心的感悟与精神的追求,更应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上。他们怎么可能会因为个人的信仰,就对家庭的责任视而不见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对家庭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的一部分。

而且,真正的修行者也绝不会对社会毫无贡献。相反,他们会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地磨砺自己,就像凤凰涅盘一样,经历痛苦与磨难,不断地超越自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