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禅修其五(2 / 2)
头,哪一方是支流。具体而言,《瑜伽经》的最初部分犹如一颗种子,在公元前150年左右逐渐生根发芽,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瑜伽经》则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在公元300年至500年之间最终长成。由此可见,它与佛教在禅思想方面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毋庸置疑,《瑜伽经》卷四犹如一个知识的宝库,其中明显借鉴吸收了大量佛教的内容,熠熠生辉。与此同时,《瑜伽经》前三卷中关于三昧和瑜伽修习方法等方面的一些内容,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也极有可能被佛教所吸收和借鉴。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宛如一座桥梁,使得佛教禅思想在发展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愈发熠熠夺目。
从印度佛教自身的视角审视,禅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该宗教诞生之时,便已镶嵌其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佛教最初的教义理论中,犹如夜空中的北斗星般闪耀着光芒的,是一种被称为“八正道”的学说,而这“八正道”中的其中一项,恰似那指引修行者前行的明灯,便是“正定”。所谓“正定”,实际上所阐述的内容,犹如那波澜壮阔的海洋,与禅思想紧密相连。它是佛弟子在研习佛教基本教义、追寻解脱之道的漫漫征途中,所必须拥有的一种特定心态。具体而言,修行者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实践,如同驯服烈马一般,摄止住自己内心的种种作用,使其达到一种“不乱不散”的状态,宛如平静的湖面,不起一丝涟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