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禅修其八(1 / 2)

加入书签

具体而言,瑜伽行派的禅定学说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不仅囊括了传统的四禅八定等方法,还融入了该派独特的关于诸法本质的理论。恰似璀璨的星辰点缀其中,他们强调一切法皆由心识所变现,通过禅定的修行,仿若能够洞察到这种心识的本质和作用。此外,瑜伽行派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修行的蓝图,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和次第,如五重唯识观等,宛如一级级台阶,帮助修行者逐步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诸法的本质。总之,瑜伽行派的禅定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与该派的其他理论相互交织、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此派的主要着作《瑜伽师地论》有五部分(本地分、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其中的本地分论述了瑜伽禅观的境界,即所谓十七地,包括五识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其余几部分对十七地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通过这种探讨展示了瑜伽行派对诸法的基本看法。因此,瑜伽行派的禅观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它与此派的其他学说是融为一体的。

密教对禅定的重视程度堪称登峰造极,这一点在其关于瑜伽的理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密教犹如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广泛吸收了瑜伽行派等大乘佛教的众多思想,将瑜伽视作一把开启通往最高实在之门的金钥匙,通过传统的调息、制感、摄心等方法,让自身与那至高无上的存在(或者说是事物的实相、佛性、本尊佛等等)完美契合。在《大日经》等密教经典中,犹如两颗闪耀的明珠,提到了有相瑜伽(有相法)和无相瑜伽(无相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瑜伽形式。有相瑜伽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主要将有形相的事物,如佛像、曼陀罗等,作为禅定或专注的对象;而无相瑜伽恰似那虚无缥缈的云雾,将无形相的事物(比如事物的本质、心真实等)视为禅定或专注的对象。

密教坚信,无相瑜伽宛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其深奥与高级令人望而却步,唯有拥有深邃智慧的人方可领悟并践行。相较而言,有相瑜伽恰似一座较为低矮的山丘,是为那些智慧稍显逊色之人所设立,旨在使他们亦能通过禅定收获一定的修行成果。诚如经文中所言:“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文献中,密教对于“有相”的解读,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既有“浅略之有相”的淡雅色调,又有“深秘之有相”的神秘色彩。这充分彰显出密教对于有相瑜伽的理解和实践,并非如同一潭死水般单调,而是如波澜壮阔的大海般,蕴含着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差异。

总而言之,禅思想在印度的发展历程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它始终与佛教的发展紧密交织,难分难解。无论是在原始佛教时期,还是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各个阶段,亦或是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禅思想都宛如忠诚的伴侣,如影随形,不可或缺。不仅如此,在印度佛教之外的一些主要宗教中,与之类似的宗教修持也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然而,尽管禅思想在印度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始终未能形成一个专门以禅思想为主要弘扬内容的佛教流派或宗派,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然而,当佛教如同一股清泉流入中国后,情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禅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轨迹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与印度的相比有着显着的差异。起初,佛教的禅思想如同一颗种子传入中国后,并未立刻绽放出独立宗派的绚丽花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逐渐崭露头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