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逛博物院(2 / 2)
>
刘武:......
肯定不会是他吧!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使用的殓服。
在汉代文献中,玉衣又称“玉匣”、“玉柙”。
根据文献记载玉衣的使用是分等级的。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
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很好,介绍的很详细。
不用介绍了。
刘彻对自己的陵墓表示百分百的忧虑。
有时候,祖父的话是对的。
薄葬也是一种保护。
可......谁不想跟始皇帝一样,死后也有自己的地下军团和无尽的财富!
“我们也能从金缕玉衣中,看出在华夏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为玉器的礼制性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
而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
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
从此之后,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所谓葬玉即指是为下葬而做的、用于殓尸的玉器,其起源甚早,有学者认为可以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
而金缕玉衣作为殓服。
也反映出时人对生死的观念和态度。
远古时代,由于人类生产技术的原始与落后,头脑的愚昧与单纯,对人之生老病死不能合理解释,于是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虚拟的‘神’的信仰。
这种迷信思想长期统治、禁锢于人。”
秦始皇:......
刘彻:......
虽然没提他们,可好像什么都说了。
想到以前他们做过的事情。
沉默。
“我们可以在史书中看到很多迷信思想。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日魄,既生魄,阳曰魂。”
《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意思就是说,人生在世有魄附于形体之上,人死之后,附魄之尸葬埋于地,而魂则化气升天。
可以看出,当时的主流思想便是魂归于天。
就是当时的皇帝都无法避免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他们寄希望于术士。
迫切地希望对方炼制出仙丹,以此突破天地的限制。
但我们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刘彻:......
他是否得感谢没提他的名字?
“由于受西汉前期道教文化的影响及追捧。
他们认为天然的玉石凝结了天地精华。
只要把玉器覆盖在尸体的表面便可以保护尸身不朽,使魂魄化气升天。
因此,他们不仅生前热衷佩带玉器,死后还要口含玉片,用玉石制作殓衣,厚葬之风空前绝后。
但我们也知道,汉墓十室九空。
在国家富足强盛之际,汉墓可以得到保全。
但在汉末动乱之时,这些玉石却成了祸源。
很多汉玉都是出自如今的和田玉。
价值昂贵。
所以,墓室的珍宝引来了盗墓者的垂涎,原本期待用玉衣来保护尸体不朽的墓主,结果却骸骨无存。
长生不老的美梦更是粉身碎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