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八百四十五章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骨余一脉倾元必汉(2 / 13)

来,此自然不易之轨;循道者必先明器,怀德者不可昧物。斯乃矛盾要义,昭昭若日月经天。

    (图片翻译不收费)

    此刻的蔡献臣,他的迷茫,他的疑惑,他的不解,都是还没有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世界是以物质为基础存在的,他追求的高道德,追求的平等、追求的公正,想要实现颇为困难,需要物质的支持。

    “陛下,蔡献臣就是现在大明大多数读书人的样子,以前的读书人不是这样的。”李成梁坐直了身子,对着皇帝说道:“臣在辽东的时候,见到过很多的读书人,巡抚、巡按、各级官员,还有到辽东讨生活的读书人。”

    “和过去的读书人交流,你和他聊正义、道德、大义、善良,他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仿佛自己就是仁义礼智信的本身,只要听他的话,就可以完全实现这些道德。”

    “每当臣问起,这些美德应该如何去实现呢?臣就是想知道,如何让蛮夷听得懂大明人说话,仅此而已。”

    “但是这些读书人,就会支支吾吾,左右而言他,说些怪话,说这些是人人都应该做到的。”

    “在旧文人的心里,他们读孔夫子,觉得人性本善,所以人,天生就该有崇高的道德。”

    李成梁这波澜壮阔的一生,见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读书人,在这些人里,有两个人让李成梁印象深刻,一个是徐渭,他曾经做过李如松的老师,因为李如松实在是不开窍,师生关系并没有持续多久;

    第二个就是侯于赵,侯于赵也谈道德崇高,但侯于赵更在乎如何实现这些道德。

    “现在的读书人不是这样了,像蔡献臣这些读书人,看问题,不是从德出发,而是从理出发,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