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千载难逢的时机窗口!(2 / 4)
被趁虚而入的怡合了。”
何雨柱的语气带着一丝无奈和提醒:“自从包船王成功拿下九龙仓,给了怡合洋行沉重一击后,他们就痛定思痛,进行了彻底的防御重组。
他们成立了‘怡合策略’,这个控股平台就像一个坚固的堡垒。
他们把旗下最值钱、最核心的优质资产,比如牛奶国际、文华东方酒店集团这些现金奶牛和品牌资产,统统注入了怡合策略。
然后,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安排,让怡合洋行和怡合策略相互持有对方大量股份,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环船’防御体系。”
何雨柱用雪茄在虚空中画了一个交叉的图案:“这种结构极其稳固。
你想收购怡合洋行?怡合策略持有它大量股份,会全力阻击。
你想收购怡合策略?怡合洋行又是它的大股东,同样会拼死抵抗。
两家公司互相成为对方的‘护城河’和‘白武士’,牵一发而动全身。
想要打破这个铁桶阵,谈何容易?我看,几乎是死局。”
何晓静静地听着父亲的描述,脸上并未露出沮丧,反而眼神更加锐利,仿佛猎人终于发现了猎物最细微的破绽。
“爸,您说的没错,怡合的这个‘连环船’结构确实堪称经典防御案例,让很多觊觎者望而却步。
但是,”他话锋一转,带着一种冷静的自信,“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防御,再坚固的堡垒也可能从内部被攻破。
他们的‘一荣俱荣’,恰恰也隐藏着‘一损俱损’的风险。”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一份厚厚的档案,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数据:“您看,1983年,港城地产市场崩盘,怡合系也未能幸免。
当时怡合洋行的市值一度暴跌到仅剩30亿港元左右,而其控股的核心资产——怡合置地,光是净资产就估值超过100亿港元!这种巨大的价值倒挂,让多少华资大亨眼红心跳,摩拳擦掌?李超人、郑玉同他们当时就差点动手了!”
何晓的手指在数据上点了点:“为什么最后没成?关键就在于置地公司当时自身难保!它在房地产高峰期过于激进地扩张,背上了高达150亿港元的巨额债务!股灾和地产崩盘的双重打击下,置地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现金流濒临断裂,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去支援母公司怡合洋行?这才让怡合洋行侥幸逃过一劫。
否则,以当时李、郑等人的实力和决心,怡合洋行恐怕早已易主。”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冷冽:“当时,我们娄氏集团也出手了。
不过,李超人和郑玉同他们显然不想让港城第一大财团分走太多蛋糕,并未邀请我们参与核心的收购行动。
他们想自己吃下怡合这块肥肉。
只是后来因为置地的债务问题实在棘手,他们才不得不放弃。
而当时,置地公司为了缓解现金流压力,被迫出售了一些非核心物业。”
何晓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我们娄氏,也就是在那时,由娄半城先生果断出手,收购了他们在湾仔和铜锣湾的一些优质物业。
虽然不如中环核心地段那么耀眼,但也是黄金位置,为我们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不错的储备。”
他放下档案,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爸,历史告诉我们,怡合并非无懈可击。
他们现在的防御体系看起来很完美,但前提是两家公司都运转良好,资金充裕。
一旦其中一环,比如怡合置地,再次因为市场波动或自身决策失误而出现类似83年的财务困境,或者怡合策略旗下的某个核心业务,比如零售或酒店业遭遇重大危机,影响到整个体系的现金流和信心,这个看似坚固的‘连环船’就可能出现裂痕。”
何晓的眼神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