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实现自身的版图扩张(2 / 3)

加入书签

信贷服务和亲切体验争取客户,以用户数量优势对抗他们的大客户策略。”

自条约签订、港城开埠以来,所有港口贸易——包括航运、造船、保险、金融等经济活动——几乎都围绕汇丰展开。在港英政府时期,汇丰虽是一家私人银行,却实际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它与官方关系密切,既是政府的出纳和发钞银行,也是整个银行体系的结算总行。汇丰总裁甚至常进入行政局,提前获知重大政策,并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

也正因如此,当年他们能以强势姿态收购恒升,不留丝毫余地。

“英资洋行一贯热衷于投资摩天大楼和大工程,一心只做‘大生意’。但他们忽略了,真正支撑港城繁荣的,其实是无数中小制造企业与实业公司。”何晓指出。

在他看来,娄氏集团必须构建比其父何雨柱时代更坚固的“现金流护城河”。何晓作风虽大开大阖、敢于突破,但归根结底,仍延续了何雨柱稳健经营的思路。他致力于将房地产、码头、零售、酒店、金融、贸易、能源等板块深度整合,理想状态是让港城数百万市民的衣食住行皆与娄氏相关联。

恒升银行,就是串联所有产业的关键金融媒介。从港人出生起,生活就难以脱离娄氏生态;而恒升,则是集团获取整体劳动剩余价值的工具。掌控一地的重要银行,就等于握住该地区的经济命脉。何晓的目标是:只要港城人有消费行为,娄氏就必从中获益。

“何生,眼下恒升势头正劲,是否应考虑加速分行扩张?现在趁热打铁正是最好时机。”利国韦提议。

何晓点头回应:“我调研过,恒升的信贷业务长期以来聚焦中小厂商,尤其是制衣、玩具、轻工等领域。如今港城不少大企业、大财团,成长初期都曾受益于恒升的支持,至今仍保持着良好合作。”

恒升此次以华资主导身份重新亮相,能迅速重获市民欢迎,正因其一直坚持优质服务。自创办之初,恒升就在港人心中建立起“诚信待人,服务周到”的形象——这是华人商业的传统理念,而恒升做到了极致,业绩也有目共睹。因此才能在汇丰与英资银行的重重包围中突围成长,成为最大的华资银行。

“如果通过收购实现网点扩张,各位认为是否可行?”何晓问。

“您的意思,是投资或并购其他华资银行?”利国韦追问。

何晓未直言,但眼神已默认。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也是商场弱肉强食的永恒法则。

利国韦也有同样想法,他也希望借势整合华资银行资源:“各位都是银行业的资深人士,都清楚银行竞争的核心无非是资金成本与坏账率控制。”

“要想压低坏账,就必须严控资金成本。但不少华资银行为追求高回报盲目投资,忽视了银行自带的经营风险。”

“自开埠以来,港城银行业长期由英资主导。从二十年代银号兴起,到后来现代化银行的出现——比如我们恒升——华资机构逐渐崭露头角。除恒升外,还有东亚银行、永亨、永隆、廖创兴等银号,这些机构在经营上各有……”

东亚银行成立于1918年,由粤籍商人简东浦等人创办,抗战期间曾积极为华人募资,经营风格一贯稳健。在当年银行业恶性竞争加剧之时,简东浦坚持拒绝卷入,避免银行陷入被动。因此东亚一直是华资银行中的佼佼者,虽因保守在六十年代后被恒升反超,但仍属优质资产。

至于廖创兴银行、道亨银行以及嘉华银行等机构,就其综合实力与市场地位而言,确实难以称之为行业翘楚。这几家华资银行各自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挑战,普遍存在资金运用效率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尤其在某些关键时期,未能妥善管理储户存款,导致投资决策严重失误,最终造成重大亏损。

以廖创兴银行为例,该行在遭遇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