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古法新章(2 / 3)

加入书签

们开开眼。\"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这本珍贵的医典,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详细记载了元代宫廷药膳的配方与制法。\"这...太贵重了!\"

\"放在我那里也是吃灰。\"陈老摆摆手,\"不如拿来给你撑撑场面。咱们传统药膳,可不能让人看扁了。\"

送走陈老,我仔细研读这本古籍,发现其中许多理念与《青城药膳录》不谋而合,只是用料更为考究。一个想法突然闪过我的脑海——为何不还原一道古籍记载的药膳,同时展示我的改良版本?这样既尊重传统,又体现发展?

我立刻着手准备,选定了《饮膳正要》中的\"八珍糕\",这是一道用八种珍贵药材制成的滋补点心。原方用料奢华,寻常人难以享用。我在此基础上,用常见药材替代了几味名贵材料,既保留了主要功效,又降低了成本。

非遗传承人终评在市文化馆举行。当天一早,我们全家出动——我带着药草和工具,林素负责整理资料,程明则帮忙布置展示台。

评委会由七位专家组成,其中就有我认识的陈老和刘教授。令我意外的是,王总竟然也在列,作为餐饮协会的代表。他看到我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展示开始,我先介绍了《青城药膳录》的传承脉络,然后取出温室培育的药草,讲解它们的特性和功效。评委们对鲜活的药草很感兴趣,尤其是那株开花的石斛,引得众人围观拍照。

轮到药膳制作环节,我取出程明送的微型工具,现场演示了\"八珍糕\"的古法与新方。微型工具虽小,但完全模拟了实际工艺,让评委们能直观了解每个步骤。

\"古方八珍糕用人参、灵芝等名贵药材,\"我解释道,\"我改良的版本用党参代替人参,用普通香菇提取物替代灵芝,成本降低八成,但保留了七成功效。\"

王总突然发问:\"这样偷工减料,还算传统药膳吗?\"

会场一时安静下来。我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回答:\"药膳的本质是'药食同源',用食物调理身体。古代宫廷追求奢华,但民间药膳向来讲究实用。我的改良,正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一位中医药专家点头赞同:\"说得对。《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许多替代方案,谓'贫者之参'等,正是此理。\"

陈老也帮腔道:\"程师傅的《青城药膳录》里,处处可见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非遗传承,重在活态保护,不是照搬照抄。\"

王总不再言语,但脸色更加阴沉了。

展示结束后,评委会闭门评议。等待的时间里,程明悄悄告诉我:\"爸,您刚才太棒了!尤其是反驳王总那段,有理有据。\"

我摸摸他的头,心中却并不轻松。非遗传承人称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是否真正守住了药膳的本心?

一小时后,评委会宣布了结果。让我意外的是,不仅通过了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还特别授予我\"传统药膳创新奖\"。

\"程远师傅的展示,完美诠释了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评委会主席总结道,\"既坚守传统精髓,又勇于创新发展,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传承人。\"

接过证书的那一刻,我的手微微发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师父,属于千百年来探索药膳之道的先人们。

走出文化馆,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陈老和刘教授前来祝贺,就连王总也不情不愿地握了握手。媒体记者围上来采访,闪光灯晃得我睁不开眼。

\"程师傅,获得这个称号后,您有什么计划?\"一位记者问。

我想了想,诚恳地说:\"继续做好每一道药膳,培养更多传承人。非遗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回到店里,已经有不少老顾客在等候。张老先生带头鼓掌:\"我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