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风波骤起(1 / 3)

加入书签

从巴黎回国的第三天,我站在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室里,看着郑淮安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一台精密仪器。

\"电压稳定,温度恒定,\"他头也不抬地说,\"现在把铲子放上去。\"

我取出铜药铲,轻轻放在仪器平台上。这台\"物质能量场分析仪\"是郑淮安从物理系借来的,据说能检测物体周围的微能量变化。

\"开始记录。\"郑淮安按下按钮,仪器发出轻微的嗡鸣,\"现在依次放入药材样本。\"

程明负责递送样品。我们按照在巴黎时的发现程度排序——首先是\"骑士菇\",然后是\"天使之泪\"种子,接着是鼠尾草、菩提子和沉香。

仪器屏幕上的波形随着每一样药材的加入而剧烈波动。当\"天使之泪\"种子靠近铜铲时,峰值甚至超出了量程。

\"难以置信...\"郑淮安推了推眼镜,\"能量场相互作用如此明显!\"

\"这说明什么?\"程明好奇地问。

\"说明铜铲和这些药材之间存在某种能量层面的共振。\"郑淮安兴奋地解释,\"就像调频收音机,只有调到特定频率才能收到信号。\"

我若有所思:\"所以师父说的'药器通灵',实际上是能量场的匹配?\"

\"可以这么理解。\"郑淮安点点头,\"但需要更多实验验证。\"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郑教授,\"他客气地说,\"校长请您和程先生去一趟办公室。\"

郑淮安皱眉:\"现在?我们正进行关键实验...\"

\"很紧急。\"来人压低声音,\"关于您要发表的论文。\"

我和郑淮安对视一眼,同时意识到:出问题了。

校长办公室里,气氛凝重。王校长是个六十出头的学者,头发花白,面容严肃。他面前摊开着一份文件,正是郑淮安起草的《论传统药器中\"通灵\"现象的科学基础》。

\"郑教授,程先生,\"王校长开门见山,\"你们这篇论文的摘要,不知怎么被《中医药论坛》的记者拿到了,明天就要见报。\"

郑淮安脸色一变:\"怎么可能?我连初稿都没完成!\"

\"问题是,\"王校长推过一份打印稿,\"报道的标题是《知名学者宣称:药铲有灵,迷信披上科学外衣》。\"

我扫了一眼,文章极尽嘲讽之能事,将我们的研究歪曲成\"用科学包装迷信\"的闹剧。

\"胡闹!\"郑淮安气得胡子直抖,\"我们明明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传统现象,怎么就成了宣扬迷信?\"

王校长叹了口气:\"郑教授,您也知道现在学术界的风气。这种涉及'通灵'的研究,本来就容易引起争议。\"他转向我,\"程先生,您是非遗传承人,更该珍惜羽毛啊。\"

我心中一沉。校长的话虽委婉,但意思很明白——他希望我们放弃这个研究方向。

\"王校长,\"我平静地说,\"您见过我们的实验数据吗?\"

\"还没有...\"

\"那请您先看看这个。\"我从包里取出一个U盘,\"里面有我们三天来的实验视频和数据记录。\"

王校长犹豫了一下,还是插入电脑。我们静静地看他浏览那些图表和视频。当播放到\"天使之泪\"种子引发能量场剧烈波动的片段时,他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

\"这...确实很特别。\"王校长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但你们用'通灵'这个词太敏感了,能不能换个说法?比如'特定共振'或'能量匹配'?\"

郑淮安刚要反驳,我按住他的手:\"可以。我们研究的是现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