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黑芝麻核桃糊(2 / 3)

加入书签

刘医生瞬间红了眼眶:\"妈!您认得我了?\"

\"暂时的。\"我轻声解释,\"芝麻糊能短暂改善脑部供血,但根治需要长期调理。\"

我包好七天的量,嘱咐道:\"每天卯时服用,配淡盐水为引。\"转身又取来个小瓷瓶,\"这是紫河车粉,每周加一次,米粒大小即可。\"

刘医生千恩万谢地走了。程明悄悄问我:\"爸,紫河车不是...胎盘吗?\"

\"古法炮制的人胎盘。\"我压低声音,\"补肾填精第一品,现代研究证实含多种神经营养因子。\"

这件事很快传开。下午,药膳馆来了好几位类似的老年患者。有位老爷子甚至带着RI片子:\"程大夫,我海马体萎缩,吃芝麻糊管用吗?\"

我哭笑不得:\"药膳不是靶向药,它调理的是整体状态。\"

但需求确实存在。当晚,我翻遍师父的手札和现代文献,设计了一套\"益智糊\"方案:以黑芝麻核桃糊为基础,根据不同证型加减药材。

\"爸,咱们得标准化。\"程明设计着配方表,\"至少明确基础成分比例。\"

\"可以。\"我划出红线,\"但必须保留手工研磨环节,这是药效核心。\"

第二天,我们挂出\"益智糊\"预约公告。不到两小时,三十个名额全满,大多是子女为父母预约。

制作过程成了大问题。郑淮安算了一笔账:按传统工艺,一人一天最多做十份,根本供不应求。

\"要不...部分环节机械化?\"程明试探着问。

我沉思良久:\"这样,研磨还是手工,但炒制可以用恒温炒货机。\"

试验结果令人惊喜。恒温120度的炒制效果堪比老师傅手艺,而且每批芝麻的熟度完全一致。程明趁机拍摄了对比视频,老工艺与新设备的完美结合引发热议。

但核心的研磨工序依然坚持古法。我们甚至举办了\"研磨体验课\",让患者家属参与制作。没想到这成了最佳疗法——许多老人虽然记不住事,却对手工动作记忆深刻。

\"程教授,太神奇了!\"刘医生一周后来回访,\"我妈现在记不住昨天的事,但能完整复述芝麻糊的制作步骤!\"

\"动作记忆比语言记忆更持久。\"我解释道,\"这就是'手传心授'的道理。\"

随着口碑发酵,麻烦也来了。某保健品公司找上门,想买断\"益智糊\"配方批量生产。来人西装革履,递上的合同厚如词典。

\"程教授,您这手艺应该造福更多人。\"他指着条款,\"我们保证保留'古法'字样...\"

我直接翻到成分页:\"你们要加麦芽糊精和稳定剂?\"

\"微量添加剂而已,为了保质期...\"

\"不必了。\"我合上合同,\"药膳不是商品,是医道。\"

对方悻悻离去后,程明忧心忡忡:\"爸,他们会不会山寨?\"

\"仿得了形,仿不了神。\"我指着石臼,\"这臼里的每道刻痕,都影响着研磨效果。他们能仿吗?\"

果然,两周后市面上出现了\"古法益智糊\",广告铺天盖地。但很快有顾客找上门:\"程教授,超市买的糊怎么没有您做的香?\"

我看了成分表:\"他们用的是脱脂芝麻,营养少了大半。\"

这件事促使我们开通了\"真伪鉴别\"专栏。程明拍摄了详尽的制作流程,郑淮安则讲解药材鉴别要点。最受欢迎的是\"盲测环节\"——让观众对比手工与工业产品的区别。

\"这是教育消费者。\"小林在报道中写道,\"在快餐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慢'的价值。\"

冬至这天,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