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新帝临朝(2 / 7)
之举,明确传位于太子,命其克承大统,励精图治,匡扶社稷,并指派了数位德高望重的宗室亲王和内阁元老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这封遗诏,如同最坚实的法理基石,彻底堵住了所有可能质疑新帝即位合法性的悠悠之口,将“篡位”、“夺权”之类的流言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然而,表面的平稳之下,是冰冷刺骨的暗流与毫不留情的清洗。慕容云泽比任何人都清楚,先帝驾崩之夜,慈宁宫派兵冲击东宫、企图挟持太子妃的行径,绝非简单的后宫倾轧,而是赤裸裸的、形同谋逆的政治冒险。太后及其背后的外戚集团,如同盘踞在帝国肌体上的毒瘤,必须趁此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刻,连根拔起,永绝后患。
于是,就在庄严肃穆的国丧仪典按部就班进行的同时,一场更加凌厉、更加无声的风暴,在帝国最隐秘的角落骤然掀起。锦衣卫和东厂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爪牙,化身为最有效率的清道夫。缇骑四出,马蹄踏破深夜的宁静,以雷霆万钧之势,同时查抄了与太后关联最深、势力最为盘根错节的几个外戚家族的府邸。动作之快,令人咋舌。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私蓄甲兵、窥探禁中、甚至与先帝驾崩前某些异常病况隐隐牵连……一桩桩、一件件或确凿无疑、或捕风捉影、但都足以致命的罪状,被迅速罗列成文,公之于众。昔日门庭若市、钟鸣鼎食的豪华府邸,转眼间便被贴上封条,家产抄没,族人下狱。哭喊声、求饶声、呵斥声、镣铐碰撞声,成为这些夜晚最不和谐的音符。抄家、下狱、流放三千里、乃至在诏狱中“暴病而亡”或“畏罪自尽”,一系列处置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朝堂之上,几位与太后过从甚密、在先帝驾崩前后曾有过暧昧不清表态的官员,也相继因各种被坐实的“罪名”而被革职查办,锒铛入狱。慕容云泽的手段,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冷酷与决断,如同最精密的机械,高效运转,丝毫不给对手任何喘息、串联或反扑的机会,其铁腕风格初露峥嵘。
至于风暴的中心——慈宁宫本身,则被以一种体面却彻底的方式处理。以“太后娘娘凤体违和,哀恸过度,需绝对静养”为由,派了最“忠心耿耿”的御林军重兵层层“护卫”起来,实际形同最高级别的软禁。所有通往宫外的渠道被彻底切断,往日里巴结逢迎、川流不息的访客消失无踪,曾经象征着后宫至高权势的慈宁宫,一夜之间变得门可罗雀,死寂得如同冷宫。据某些不可靠的流言传出,太后在得知娘家被连根拔起、心腹党羽尽数伏诛的消息后,急火攻心,吐了一口鲜血,真正一病不起,缠绵病榻。然而,此时此刻,紫禁城的权力中心已然转移,再也无人真正关心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太后的死活。她的时代,随着先帝的崩逝和她自身那场愚蠢而绝望的赌博,已经彻底、无声地落幕。
这一切的血雨腥风、动荡与清洗,都被慕容云泽以强大的掌控力,严格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如同高超的外科手术,精准切除病灶,而未过多惊扰肌体的其他部分。它们并未影响到国丧大典的庄重进行和朝局表面的稳定。这位年轻的新帝,以其远超年龄的政治智慧、冷酷决断和深不可测的城府,向所有观望者宣告,大胤的朝堂,即将迎来一位强势且不容挑战的君主。
夏玉溪身处东宫漱玉轩,虽被有意隔绝在前朝的惊涛骇浪之外,但通过秦峰偶尔前来禀报时凝重的神色、只言片语中透出的信息,以及宫中那无处不在、压抑得令人心悸的气氛,她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席卷一切的肃杀寒意。她为慕容云泽的安危得以保障、地位得以稳固而由衷庆幸,但同时也为那些在权力倾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