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金融系统的中国芯(2 / 3)
统负载正常。当请求量攀升至每秒八千次时,芯片温度监控曲线骤然上扬,达到92度,系统自动降频,响应延迟飙升至1.2秒,甚至超过了淘汰的IBM模块。
“散热跟不上。”李航调出热成像图,“芯片表面已经接近临界值,必须降低运算密度。”
陈帆闭眼回想几天前参观军工企业时见到的被动冷却方案。那种利用相变材料吸热、无需风扇的散热结构,或许能解决空间受限的问题。
他拨通合作方电话,十分钟后拿到了设计图纸。技术组迅速在机柜顶部加装微型热管阵列,每根铜管内部填充低温的相变液,直接贴合芯片外壳。同时调整任务调度策略,将加密运算集中在芯片效率最高的区间运行,避免持续满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36金融系统的中国芯(第2/2页)
重启测试。
一小时后,系统稳定在每秒一万两千次加密请求,平均延迟回落至0.21秒,峰值效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2.3倍。
“可以部署了。”周婷说。
陈帆点头。他亲自将芯片安装进主服务器的核心插槽,旋紧固定螺丝。随着电源接通,模块指示灯亮起,淡蓝色光芒映在金属外壳上,“金融洞察1号”六个字清晰可见,下方刻着一枚微小的五星标志。
系统开始切换。
主控屏弹出提示:“正在迁移核心服务……身份验证模块接管中……数据库加密通道升级……”
就在进度条跳转至97%的瞬间,防火墙监测界面闪出一组异常流量——境外多个IP对新芯片的通信端口发起高频扫描,尝试抓取协议特征包。
“有人盯上了它。”李航迅速锁定攻击源,“手法很熟,和三年前试图破解我们Sun主机的一模一样。”
周婷没有犹豫,启动预设诱捕程序。她在虚拟沙箱中模拟出一个虚假的芯片响应接口,对外暴露部分伪造指令集,同时记录所有探测行为的特征码。
几分钟后,对方加大探测强度,甚至尝试注入小型探针程序。
“是冲着架构来的。”李航分析代码结构,“他们想搞清我们用了什么加密逻辑。”
陈帆下令:“关闭所有非必要外联端口,主系统转入半离线模式。在固件里加入动态混淆机制,每次响应都随机打乱指令顺序。”
周婷执行指令,最后一段脚本输入完毕。
主控屏跳出绿色确认框:“‘金融洞察1号’已接管全部核心服务。系统安全等级提升至S3,生物识别响应速度提升40%,全链路加密延迟下降61%。”
机房内,服务器阵列的指示灯节奏平稳,数据流如星点般在玻璃罩内明灭闪烁。
陈帆站在设备架前,手指轻轻抚过那枚刚装好的芯片。金属外壳冰凉,但内部电路已经开始运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