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资本世家的百年棋局(2 / 5)
一套完整的资本循环机制:在市场低迷期通过隐秘渠道注入资金,扶持特定企业形成热点;待公众情绪升温后,由媒体放大叙事,吸引散户涌入;最后在流动性高峰时悄然撤离,并配合政策沉默期制造崩盘条件,低价收购核心资产。
“这不是短期操盘。”周婷标记出几个时间节点,“他们在每一次危机前都提前五年布局,节奏稳定得像钟表。”
李航尝试建立时间轴模型,将这套模式套入近百年重大金融危机。系统初始输出散乱,仅能捕捉到零星相似点。当他试图连接1987年纽约股灾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计算进程卡死,提示“跨周期逻辑冲突”。
“时间跨度太大,系统默认权重集中在交易频率和价格波动上。”他说,“但这些人根本不走明面账户,资金流向太隐蔽。”
陈帆沉思片刻,修改核心参数:“把‘资金稳定性’设为最高优先级,过滤所有短期操作痕迹。我们找的不是交易者,是布局长达十年以上的持有者。”
指令下达后,系统重启分析流程。量子辅助计算资源启动,五次典型危机并行重构。几分钟后,三维投影缓缓成形——数十条细线从不同年代延伸而出,在几次重大崩盘时刻交汇成网状结构。每一条主线都对应着一个长期存在的控股实体,其股权变更记录显示,实际控制人从未公开露面。
“看这里。”周婷放大1929年大萧条前夕的数据流,“信里提到的‘三级缓冲架构’确实存在。他们用三层嵌套信托承接资产,最后一层直到2008年才被动披露。”
李航调出资金规模统计:“每次收割的净收益占当次危机总损失的百分之十二到十五之间,误差不超过两个百分点。这不是巧合,是定量设计。”
陈帆盯着投影中心那个反复出现的控制节点,低声说:“他们不在乎涨跌,只在乎节奏。只要市场按照他们的步骤走到临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