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 云端部署尝试(2 / 3)

加入书签

    “降低同步频率?”张远问。

    “不能降。”陈帆否决,“盘口扫描依赖高频率数据,一旦拉长间隔,就会漏掉主力的短时动作。”

    李阳盯着不断堆积的未处理消息队列,忽然想到什么:“我们可以把数据再切一层——关键字段优先传输。”

    他迅速修改算法,在压缩前对数据进行分级:挂单金额、撤单频率、成交突增等核心指标标记为一级,优先推送;其余辅助信息延后补传。同时优化接收端的解析顺序,确保最关键的部分最先还原。

    “这招能行。”张远看着新的测试数据,“相当于先把‘重点’送过去,细节慢慢补。”

    第二次尝试开始。压缩后的数据包通过加密通道稳定传输,三地服务器逐一确认接收。主控台上的延迟曲线先是一路冲高,随后在八百毫秒处趋于平稳,最终回落至**180毫秒**。

    “数据一致性校验通过。”张远读出后台反馈,“所有节点状态匹配,无丢失记录。”

    陈帆调出恒康药业的最新盘口,对比三地服务器的分析结果。尽管存在轻微时间差,但警报触发条件完全一致,连预警时间都相差不足五十毫秒。

    “可以实战。”他说。

    李阳趁热打铁,增设断点续传机制。一旦某节点中断,恢复后能自动请求缺失片段,无需重新同步。他还设置了带宽自适应调节,在校园网高峰期自动提高压缩率,保障基本通信。

    凌晨四点三十六分,系统首次实现跨地域协同运行。主屏中央跳出绿色标识:**分布式架构激活,三节点稳定在线**。

    陈帆没有放松。他打开历史数据库,选中2007年牛市顶峰阶段的一段极端行情——那天下跌个股超千只,盘口异动密集爆发,系统曾因响应延迟错失三次紧急平仓机会。

    “导入这段数据,做一次模拟回测。”他对李阳说,“看看现在的架构能不能扛住高压。”

    命令刚下,张远忽然出声:“等等。”

    两人看向他。

    “我们在主节点做了太多判断前置。”张远指着架构图,“如果未来接入更多外部服务器,主控台反而会成为瓶颈。不如让每个镜像节点具备独立预警能力,只把结果传回来。”

    “你是说,让分身也能思考?”李阳反应过来。

    “不是思考,是执行。”张远纠正,“它们不需要改动模型,只要按统一规则运行就行。就像……复制粘贴一份完整的判断流程。”

    陈帆沉默片刻,敲下几行指令。他在系统配置中新增了一个开关:**允许远程节点本地决策**。

    设置完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