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张煌言(2 / 2)

加入书签

言考中举人,在县试时,大明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试射”,而张煌言竟能“三发皆中”,可见此人虽为儒生,却一直就有从军报国之心!

东厂的锦衣卫在当地暗查此人信息时,得到了张煌言周围人对他“慷慨好论兵事”的评价,并将其如实汇报给了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批阅其策论,只见此人以二十四岁的年纪,所写的有关大明战略策论鞭辟入里,眼光独到,隐隐有名帅之才。

而且此人更是大胆的假设,若是满清八旗率大军南下,与流贼联合起来,共同进攻处于江南的大明朝廷岌岌可危的情形下,如何利用整个江南的地形地势,以及各省的独特地理位置,进行分阶段的阻击建奴和流贼敌军,运用何等战术消耗敌人,然后用何等战略反败为胜!

张煌言所写的一条条策略,皆经过深思熟虑,而且可操作性强,绝不是纸上谈兵似的不切实际,夸夸而谈,显然是他早就在心底推演过无数遍,并不断修正的结果。

他的试卷,在崇祯皇帝这种久经沙场的内行人眼中看来,自然能分辨出此人的军事才华,而且此人还是一个将事情往最坏的结局设想,并能够给出解决方案的人!

这一点就很难能可贵,要知道“顺风仗”谁都能打,一旦遇到逆风仗,很多将领就只能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

但是往往有一种人,他们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并努力尝试反败为胜的方法。

就冲张煌言的这股韧劲,这就是一位名将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所以崇祯皇帝一眼就看中眼前这名年轻人,还是那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张煌言有此资质,在兵部锻炼几年,日后一定是一位有名的将帅之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