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477章 “打里正”进行时(1 / 2)

加入书签

村委楼内的议事厅,“打里正”的气氛虽然比去年好许多,却依旧透着官府的威严。

主簿三人端坐在会议长桌的一边,手边摊开着厚厚的册籍。

谢里正陪着笑站在对面,谢长河则垂手立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

主簿翻开丁口簿,指尖划过页面:"谢里正,今年新增丁口五人,迁出三人,可都登记造册了?"

"回大人,都在这里了。"谢里正连忙递上画押册:"新增的三人是村里的媳妇们生了娃的,还有两人是桃溪村的姑娘嫁进来的,共五人。迁出的三人是姑娘们出嫁,两个嫁去了隔桃溪村,一个嫁去了云槐县,也都办了迁移凭证。"

督邮也翻了翻手中的公账明细本:"你们村的产业收益如此之多?都花在了何处,可有村民反馈银钱贪墨?"

这只是例行询问,并不是督邮要监控村中公账,因为村里的公账本就是村里自行规划,县衙只关心有无贪墨这样的行径,具体做什么用,其实他们也并不会去关注。

但既然督邮问了,那谢里正和谢长河就必须老老实实回答,不能掺假。

谢长河上前半步,躬身答道:"督邮大人明鉴,今年村中修建了大水车,村委楼,祠堂,学堂,维护了村道和水渠,打理了废弃果园,这些都是不的开支,目前村里同时开工修建磨坊和新建石灰炭窑厂,所以开销确实大了些。所有详细支出都记在明细账里,采买的收据也都在村委楼账房里保存着着。"

督邮翻了翻账本,点了点头,表示没有什么问题了。

劝农使脸上全是笑意:"村里的'百日收'是丰收了。不过本官要问,那千亩稻田的水渠,去年底才修好,今年怎的又要维护?可是质量出了问题?"

"不是的,不是的!"谢里正忙不迭应道。

"是广福的,那水渠看着没问题,但也必须每月安排人清理淤泥,关键地段还用青砖加固了渠岸,这样才能保证水渠久用不堵,大人若是不信,现在就可以去渠边查验。"

劝农使点点头,表示自己是相信的。

督邮突然发问:"听村里盖青砖房的,都要先向村中缴纳一两银子的'规划费'?"

谢长河面色不变,从容应答:"回大人,这一两银子并非单纯的规划费,而是村民响应理事会的号召,自愿缴纳的'公共建设基金'。理事会今年五月有一项新规定,凡是缴了这笔钱的,村里免费提供房屋图纸,还帮着协调砖瓦物料和牛车。这笔钱一半是交给了谢广福购买建房图纸,剩下的都纳入了公账里。"

“哦?为何要向谢广福购买建房图纸,就不能自家想如何建就如何建吗?”

“回大人,自然是可以的,这笔费用是自愿缴纳的,因为前几个月我们村大量兴建住房,导致许多村民拎着鸡鸭就往谢广富家求图纸,这.......久而久之,大家似乎就形成了习惯,天天往他家跑,他家的鸡鸭都成群了,那之后,谢家连鸡鸭都不收了,是养不过来,也吃不过来,大家给银子他也不要,后来村里开始有人把银子交给我,让我去帮忙求图纸,谢广福这也不收,那也不收,他们也不好意思上门麻烦,求的人多了,就成了这个规矩,这半两银子每个月底会和谢广福的工钱一起发放,都有详细记录。”

督邮翻看着账册,指尖点在一处:“谢广福,五月工钱三十两,外加五两图纸钱,合计三十五两。为何唯独他的工钱如此丰厚?”

谢长河忙解释道:“回大人,我们村里不论经营何种产业,牵头之人的工钱皆有定例。谢广福身兼数职,村委楼、祠堂、学堂、大水车……一应工程皆由他牵头督建,劳苦功高。这工钱,实是村里公议定下的,所以谢广福的工钱是村里最高的。”

一旁的几个官员听得暗自咂舌,心道:乖乖,这一个月的收入,比咱们在县衙辛苦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