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勤王军回陕与陕西舆论(3 / 3)
>
之起,“总因饥荒之极赈济不力,民不聊生”
。
在这封奏疏之中杨鹤虽然没说官府的贪腐问题和税赋过重的问题,但是也指出了陕西已经是“民不聊生”
,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遍地是贼呢?!
贼寇太多的根本性问题是大多数老百姓在饿肚子,这饿得受不了自然就要去造反,所以杨鹤在奏疏中提出要朝廷拨粮拨款赈灾,而且是大拨,这样才能将贼寇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下。
朱由检对于杨鹤的这封奏疏毫无疑问的留中不。
杨鹤也很清楚老百姓没饭吃的原因是没地种,至于为什么没有地种这个问题他也不敢说,毕竟土地兼并问题是大明朝官场的绝对红线,哪怕是朱由检到上吊的那一条都敢碰这根红线。
所以杨鹤也就只能在奏疏中向朝廷要钱要粮这么一个解决办法,除此之外杨鹤也只有尽量的安抚招安的贼寇。
这些真招安的反贼在几个月都领不到官府的粮饷于是也只好重操旧业继续出去打粮,不少反贼还都是穿着官军号衣出去打粮,这让士绅们见到之后只呼其为“官贼”
。
一时之间整个陕西从官场到士绅中间舆论立马就开始反转,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官员和士绅还是盼着招安的,毕竟这贼寇实在是太多了,他们的身家性命在过去两年时时刻刻都受到威胁。
所以开始的时候招安是大多数士绅都赞同的,等到招安之后的这几个月陕西的官绅就现不对劲了,原来这群反贼招安之后还是在打粮!
没招安的时候这群反贼在打劫他们的家产,招安这群反贼穿着官衣打劫他们的家产,那这样一来岂不是白招安了?!
所以舆论瞬间反转,到了崇祯三年六月份的陕西,几乎所有的官绅都是反招安的,并且已经有很多官绅上书督抚衙门要求对反贼进行镇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