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六十八章 战争泥潭(一更)(1 / 4)
交趾当归?!
制蓬峨心头一动,原本透着轻松的眼神变得凝重,甚至还夹杂着些许不安。
李承义拿起筷子,趁人不注意夹了颗花生,品尝了下,刚想再动手,却被制蓬峨不经意地拍了回去。
制蓬峨盯着顾正臣:“这个交趾当归,是何意?”
顾正臣举了下酒杯,看了一眼李承义,对制蓬峨道:“这位李师爷很聪明,不如让他翻译翻译,什么是交趾当归。”
李承义见制蓬峨看了过来,赶忙回道:“交趾当归,就是交趾当归。”
制蓬峨皱眉。
顾正臣......
【续写章节内容】
####一百三十三、寒门崛起
陈昊出身于大明王朝的一个普通农家,父母以耕种为生,家中并无显赫背景。然而,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少年身上,却隐藏着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智慧。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常在田间劳作之余捧书苦读。村中老者见他如此刻苦,便赠予一本旧版《资治通鉴》,从此开启了他对历史与政治的兴趣。
成年后,陈昊考取了秀才,但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深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闻朝廷招募有识之士参与改革政务,遂决定前往京城一试身手。临行前,母亲将仅有的几两银子塞入他的行囊,叮嘱道:“儿啊,莫忘初心,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心系百姓。”
抵达京城后,陈昊凭借扎实的学问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引起了当朝宰相张居正的注意。张居正当时正推行一系列新政,急需得力助手。经过几次考验,他认定陈昊是难得的人才,便将其留在身边担任幕僚。
####一百三十四、朝堂风云
初入官场的陈昊发现,这里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官员之间勾心斗角,派系林立,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泥潭。但他并未因此退缩,而是选择用智慧化解危机。每当遇到棘手问题时,他总能从古籍中汲取灵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次,地方上报连年旱灾,导致粮价飞涨,民怨沸腾。许多官员建议开仓放粮救济,但国库空虚,根本无力支撑。陈昊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方案:由政府组织受灾民众修建水利工程,既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这一举措广受赞誉,也让陈昊的名字逐渐传遍朝野。
然而,随着声望日增,他也招致了一些权贵的嫉妒。有人暗中诽谤,称其不过是乡野寒儒,不足挂齿。面对流言蜚语,陈昊始终保持冷静,用实际行动回应质疑。他深知,唯有真正造福苍生,才能赢得民心。
####一百三十五、辅佐新君
数年后,皇帝驾崩,年幼的太子继位,朝廷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一些老臣趁机扩大势力范围,试图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