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五十六章 胡季犛之死(2 / 5)
####第二十九章整肃吏治
此案告破后,李文渊意识到,单凭惩处个别腐败分子无法彻底根除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进。于是,他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第一,设立监察御史制度,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行为,一旦发现贪腐或失职现象,可直接向皇帝汇报;
第二,推行轮岗制,规定重要岗位的官员每隔三年必须调换一次职务,避免形成利益集团;
第三,加强科举考试的公正性,杜绝舞弊行为,确保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进入仕途。
此外,他还要求各地方官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并接受民众评议。对于那些政绩卓著、廉洁奉公的官员,给予重赏;而对于那些敷衍塞责、欺压百姓者,则严惩不贷。
这些措施实施后,大明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许多原本心存侥幸的官员纷纷收敛了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三十章西域再探
尽管内部危机得以化解,但李文渊深知,外部威胁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域各国的真实意图,他再次派遣张昊前往深入考察。
这一次,张昊的任务更加艰巨。他不仅要继续巩固与西域大国的关系,还需要摸清其他小国的态度,以便制定更为全面的外交策略。
张昊一路西行,历经艰险,最终抵达目的地。他发现,虽然西域国王表面上答应不再支持匈奴反叛势力,但实际上仍有不少国家对大明抱有戒备心理,担心其日益增长的实力会威胁到自身安全。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张昊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他一方面强调大明始终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会主动侵犯任何国家;另一方面,则巧妙地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潜在的联盟。
例如,他承诺帮助某些资源匮乏的小国开发矿产,改善经济状况;同时又警告那些试图挑衅大明权威的大国,若执意对抗,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经过数月努力,张昊成功说服了多个关键国家站在大明一边,并促成了几项重要的贸易协定。这不仅增强了大明在西域的影响力,也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冲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十一章东线警报
就在张昊完成任务返回之时,一份新的紧急奏报打破了短暂的宁静。这次的问题来自东方??倭寇频繁骚扰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扰乱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李文渊立刻意识到,这是对大明水军建设成果的一次严峻考验。他迅速召集相关将领,研究对策。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单纯依靠防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主动出击,彻底摧毁倭寇的老巢。为此,李文渊命令组建一支精锐舰队,由经验丰富的郑将军率领,直奔倭寇盘踞的岛屿而去。
郑将军临危受命,毫不畏惧。他精心挑选了最优秀的士兵和最先进的舰船,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出发前,李文渊亲自为他们饯行,并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