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四十六章 再给二十年(2 / 5)

加入书签

影像??工地上空升起一轮明月,父亲坐在钢筋堆上,轻声哼起一首童谣,歌词是他小时候母亲唱给他的。

    苏婉儿看着这些信息,指尖微颤。她打开v3.0测试界面,发现“献声者”名单中,赫然出现了周念慈的名字。记录显示,她在按下录音键的那一刻,已将自己的全部记忆注入矩阵,包括她曾试图掩盖的真相:当年并非林承泽主动交出芯片设计图,而是她为了保全项目,在上级压力下私自提交了备份版本。她以为这样能保住“归音协议”的延续,却不知正是这一举动,导致林承泽被捕,守灯链条一度断裂。

    而今,她的声音以忏悔形式回归,成为修复机制的一部分。系统自动将其记忆拆解为教育模块,命名为《权力与良知的岔路口》,列入全国公务员培训必修课。评论区第一条留言来自一位基层干部:“我昨天刚签了一份拆迁补偿协议,本来觉得没什么,看完这课……我把文件退了回去。”

    苏婉儿深吸一口气,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号码。

    电话响了七声才接通,背景音是医院走廊的脚步声和广播呼叫。

    “是我。”她说。

    对方沉默了几秒,才低声回应:“你找到答案了?”

    “我没有答案。”苏婉儿望着窗外飞逝的雪景,“但我找到了问题。张医生,我想请你帮个忙??重启‘共感神经桥’临床试验。”

    电话那头的人??北京协和医院脑科学中心主任张砚秋,也是初代v1.0芯片联合研发者之一??轻轻叹了口气:“你知道风险。上次试验失败,三个志愿者陷入永久性意识漂移,他们到现在还活着,每天睁着眼,却说自己‘听到了太多人的痛苦’。”

    “正因为如此,才必须继续。”苏婉儿声音平静,“我们过去害怕人心承受不了真实,所以筑墙隔音。可现在我发现,真正的伤害从来不是听得太多,而是从未被听见。那些漂移者不是疯了,他们是提前进入了‘众声’状态,只是当时系统不够强,无法锚定他们的意识。”

    张砚秋久久未语。最终,他问:“你要用谁做第一批受试者?”

    “自愿者。”她说,“教师、护士、社工、临终关怀人员……所有长期压抑情绪却仍坚持付出的人。他们不是最脆弱的,恰恰是最坚韧的。他们的内心早已具备共感能力,只需要一把钥匙。”

    挂断电话后,飞机抵达兰州中川机场的消息也同步传来。她原计划直接返京,但此刻决定绕道敦煌。不是为了旅游,而是因为最新卫星数据显示,莫高窟某处未开放洞窟内出现异常能量波动,频率与“静默之心”高度相似。更重要的是,考古队在清理第231窟积沙时,发现一幅被石灰覆盖的壁画,经红外扫描还原后,画面令人震撼:

    一名唐代僧人手持灯笼跪坐于地,面前是一口枯井。井沿刻字依稀可辨:“万历四十五年冬,百儒投井处??后人补记”。而僧人身后,站着十几个模糊身影,皆面朝viewer,嘴唇微启,似欲言又止。

    苏婉儿赶到敦煌时,已是深夜。研究所临时会议室里,几位专家正在争论是否应上报国家文物局进行全面封锁。她走进去,没说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