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八十九章 成也马克思(2 / 5)

加入书签

任其坐大,将来难制。与其等他羽翼丰满,不如趁此机会,将他调离京畿,置于千里之外。”

    “可若是他在前线立下大功呢?岂非更加难以制约?”

    “所以他不能立功。”顾正臣语气平静,“我要他去打一场注定无法取胜的战争。”

    马三宝心头一震。

    “日本远隔重洋,气候多变,地形复杂,补给艰难。纵使我大明船坚炮利,亦难持久深入。只要战事拖延,粮草不继,士卒疲敝,朝廷内部必生异议。届时,便可顺势罢兵,追究主帅责任。一个‘劳师无功’的罪名,足够让他十年不得翻身。”

    马三宝低声叹道:“可燕王毕竟对朝廷忠心耿耿……”

    “忠心?”顾正臣轻笑,“这世上哪有什么永恒的忠心,只有永恒的利益。今日他是贤王,明日便是隐患。先帝曾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此理古今皆通。”

    马三宝默然良久,终是点头离去。

    数日后,诏书颁行天下,征倭大将军朱棣开府建衙,设征倭行辕于龙江船厂。各路将领陆续前来报到,其中不乏昔日靖难旧部。丘福、张玉、谭渊、吴高等人齐聚一堂,气势如虹。

    然而就在筹备之际,一件怪事发生了。

    一艘来自琉球的商船悄然靠岸,船上下来一名身穿褐袍的老僧,自称法号“觉岸”,说是奉琉球中山王之命,送来一封密信。守卫盘查时发现其怀中藏有一枚刻着梵文的铜符,形制古朴,竟与洪武初年遣往日本的三十六高僧所持信物极为相似。

    消息传至顾正臣耳中,他当即下令封锁码头,亲自提审觉岸。

    审讯室内烛火摇曳,觉岸端坐不动,面容枯槁却眼神清明。

    “你说你是三十六高僧之一?”顾正臣冷冷问道。

    “贫僧觉岸,乃普陀寺出身,洪武十五年奉旨东渡,劝化倭人归顺天朝。”老僧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如秋风吹叶,“同行者三十五人,皆死于京都清水寺外。唯贫僧被渔夫所救,漂流至琉球,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顾正臣眯眼:“那你如何证明身份?”

    觉岸从颈间取出一枚玉坠,上刻“大明敕赐普陀禅师”八字,背面还有一行小字:“洪武十四年冬,御笔亲题”。

    顾正臣接过细看,心中一凛??此玉确系内廷旧物,且字体与当年御赐之物相符。

    “你说三十六人都死了?怎么死的?”

    “被幕府武士围杀。”觉岸闭目,“他们本欲接受册封,愿称臣纳贡。但足利义满惧我大明势大,恐日后受制,遂设计诱骗我等入京,在途中设伏截杀。对外宣称我们病逝或失踪,实则尽数灭口。”

    顾正臣猛地站起:“那你可知,当年是否真有火器走私之事?”

    觉岸睁开眼,直视顾正臣:“确有其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