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零八章 故人可曾入梦(2 / 9)
抄没,反倒让它传得更远。你若喜欢,拿去吧,不要钱。”
少年愕然抬头:“为何?”
老者眯起眼睛,指向远处一座新立的学堂:“那里头的孩子,人人都能背三章。我这本,不过是个念想罢了。”
少年道谢接过,指尖抚过纸页上的批注??那些蝇头小楷,据说是顾相公亲笔所写:“仓廪实而知礼节,非虚言也;然若官吏贪暴,则仓廪愈实,民愈困。”他忽然觉得胸口发烫,像是有人在他心里点了一盏灯。
他叫陈砚,生于甘州贫户之家,父亲死于边军克扣粮饷引发的骚乱,母亲靠织毛毯养活三个孩子。去年冬天,她把唯一的银簪熔了,换来这本残卷,对他说:“你爹没读过书,所以被人当草芥踩进泥里。你若识字,或许将来能替我们说一句话。”
于是他徒步百里,只为打听哪里还能找到完整的《民生辑要》。途中听闻南方已有“寒门书院”专收穷家子弟,授课内容皆出自顾相遗著;更有甚者,江南某县令竟依书中“赋税均平策”,重新丈量田亩,按实际产量征税,三年间百姓赋役减半,逃亡者尽数归乡。
“真有这样的地方?”他曾问一位路过的驿丞。
那人冷笑:“怎么没有?只是你们西北苦寒之地,消息闭塞,朝廷新政到此,早已层层剥削殆尽。你以为‘直拨粮饷’真能落到士兵手里?你以为‘军民评议所’人人敢说话?”
陈砚沉默良久,终是咬牙写下四个字:我要南下。
此刻,他捧着这本薄册,站在敦煌街头,望着远方祁连雪山皑皑如冠,心中涌动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金陵城外,一艘漕船缓缓靠岸。船上载的不是粮食,而是整整三十箱书籍??由太学新近刊印的《顾相公文集》
↑返回顶部↑